【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阿富汗的毀滅與重生 風中之塵
為了躲避連年的戰禍,阿富汗難民就如同風中之塵般,隨風飄零、難以自主。一千五百年的物換星移,巨型佛像已沒入歷史洪流,而持續二十三年的砲火兵燹也在此時暫行告歇。期待療傷整裝後,勇敢地邁向昔日的輝煌。
為了躲避連年的戰禍,阿富汗難民就如同風中之塵般,隨風飄零、難以自主。一千五百年的物換星移,巨型佛像已沒入歷史洪流,而持續二十三年的砲火兵燹也在此時暫行告歇。期待療傷整裝後,勇敢地邁向昔日的輝煌。
為了窮究佛教的真理,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從長安(今陜西西安)出發,準備到印度求取佛教經典。他在結侶上表未獲批准的情況下,只好偷渡出境,從此「乘危遠邁,策杖孤征」。
出了玉門關,歷經九死一生的荒漠考驗,玄奘終於離開唐朝的管轄範圍,進入異域他國了。受高昌王麴文泰的盛邀,他改道走絲路中道前往印度,沒想到,他西行取經的計畫,至此進入了戲劇性的高峰。
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不畏驚濤駭浪、遠渡重洋而來的眾多外來者,曾於不同時期活躍在台灣這個舞台上。從他們以文字紀錄或繪圖等方式所留下的史料中,我們意外地拼湊出這一片「風中之葉」,在當時西方人眼中的形象。
夏威夷威基基海灘是衝浪者的樂園,而衝浪實脫胎自波里尼西亞人的傳統運動,波里尼西亞人士人類遷移史上的最後一波,島民各自的文化和關聯仍然清晰可辨,儘管有一段不愉快的移民史,他們仍然展現了王國遺風,以強烈和熱情的島嶼風格,迎向全球化大趨勢的挑戰。
帛琉首都科羅與大島的村落之間,經常得靠船舶往來。密克羅尼西亞曾經島民互動頻繁,自從命運在西方人的手中流轉之後,既有的交際網路已經完全被阻斷,島小而脆弱的密克羅尼西亞人得重回海上,重建一套新的價值體系。
三千多年前,南島人以載滿貨品的獨木舟在美拉尼西亞建立一套新的遊戲規則;二次戰後,西方白人也以「船貨運動」讓這些住在曼奴斯島上的居民,從潟湖一一往陸地搬遷。而今這坐既孤立又融合的島嶼,該如何駛出一條「美拉尼西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