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阿富汗的毀滅與重生 風中之塵


為了躲避連年的戰禍,自詡為佛像保護者的哈薩拉難民
就如同風中之塵,隨風飄零,難以自主
僅能被迫寄居於上千個原本為佛龕的洞穴中
一千五百年的物換星移
讓高五十三公尺的應身佛像沒入歷史的洪流
而持續二十三年的砲火兵燹也在此時暫行告歇
哈薩拉難民的曙光,就此乍現
期待療傷整裝後,勇敢地邁向昔日的輝煌

撰文.攝影/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南入大雪山,山谷高深……行六百餘里,出覩貨邏國境,至梵衍國。」(《大唐西域記》卷一〈揭職國〉)

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寶飾煥爛。 (《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

滿臉鬍渣的老人喃喃自語著:「二○○一年三月,塔里班(Taliban)花了十天的時間,在兩尊大佛像四周分埋炸藥。然後不到三個小時內,佛像就被炸毀了!」老人的名字叫古朗穆罕默德,當我們在村子裏遍訪佛像被炸毀的目擊者時,正搬著石頭準備重整清真寺的他,應身而出。

村子的位置在巴米揚(Bamiyan)峽谷南側的台地上,有著最佳俯視舉世著名的巴米揚大佛的位置。

眾神之谷,風華不再

一九九八年五月間,我也曾踏上此地,也曾在這個位置上,當時的筆記如此寫著:「如果以著名的敦煌千佛洞來形容此地,此處在極盛時期至少有十倍敦煌的規模。兩座大佛像,上千個洞穴式的神龕,自然界的神奇加上興都庫什山脈的渾厚莊嚴,無怪乎這裏曾有『眾神之谷』的美譽。」(詳見《經典》一九九八年創刊號)

現在,我們一行仍隔著巴米揚峽谷看著大佛像,景色一樣壯觀,一樣迷人,僅不同的是,這次主角都不在。

阿布爾哈珊,巴米揚省的文化與新聞副主任,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協助建的新辦公室就在大佛前,他無奈地一口氣說:「我們當然希望去修復它,但我們僅能等待外面的贊助。」「我們沒有經費,唯一的經費僅供我們去買塑膠布,將炸後的佛像碎石用塑膠布蓋起來!」

原本五十三公尺高的石塑大佛成了一堆碎石,堆積在空蕩的佛龕下方。阿布爾所稱用僅有經費購買的白色塑膠布,勉強蓋著這些曾經風華一千五百年之久的碎石。簡易的鐵絲網在佛龕前築成一個籬巴,並塑有一個警告標記,大意是說:「請勿靠近,小心落石!大佛是珍貴的國家文化遺產,未來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日本政府來協助修建……。」

佛像被摧毀的十分徹底,原本高五十五公尺的佛龕頂部仍可見少許的彩繪,現在已蕩然無存!鄰近的洞穴仍然像往常一樣住了一些難民,僅不過換了一批臉孔,目前仍有八十九戶人家住在此處。

我們緩緩步行到四百公尺距離外的小佛像,這是玄奘法師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像。目前一樣是蕩然無存。我們依著環佛像四周的階梯上爬,六十公分寬的小徑,攀登著實不易,當時炸藥的威力,將緊鄰佛龕的階梯炸出一道裂縫,攀登其間隨時有崩裂的可能。

原本可直抵佛像頭部,目前也僅能上達肩部的位置,從小陽台外望,能稍許辨識出殘餘的輪廓。抬頭上望,原本佛像頭部兩側各一個觀景台,也已不復存在,遑論五年前我仍能拍到佛龕頂端仍存有些許可辨認出日神駕馬車的彩繪。

曾經五年前在此,體驗到歷史洪流之遞嬗。曾經興奮地想到玄奘法師必曾於一千四百年前也如此攀爬於此……,而現在,無寧更多了一層無常之思。眺望遠處被當地人稱為「爺爺山」(Kohi BaBa)的興都庫什山,仍然是白雪皚皚,但人事已非,景致已變。

一本字典的因緣

尋人,是重回巴米揚動機之一。我想找尋五年前所認識的小朋友──哈薩葛.哈辛尼。

記得那個午后,在村子裏拍照閒逛的我,著實引起這個封閉小村一陣不小的騷動。小朋友是最好奇的,當時苦於無法擺脫這些尾隨後面,一旦拿起相機卻又全部攏到我面前的小孩。

這時,耳邊傳來一句童稚的英文:「先生,你好,我是哈薩葛,需要我幫忙嗎?他的笑靨如同天使般,記得接下來幾個小時的拍照可說是相當順遂。他幫我翻譯,並告訴我哪些人願意被拍照,那些則否。

工作結束後,我用對講機招來部隊的吉甫車,記得當時匆忙中,給了他一張印有英文地址的名片,「如果有任何請求,直接在信上告訴我!」我逕直揮手告別了。

隔了兩天,當我在大佛前拍照的時候,哈薩葛喘呼呼地跑來,並直接把信交給了我!當時還訝異著他為何如此著急?旁人及時提醒我:「先生,你有所不知,我們國家已打了十九年的戰爭,早已沒有郵局這個制度了。」

他請求我送給他一本字典,還說如果要寫信,得寫到聯合國難民公署阿富汗分部巴米揚支部的主任某某某收,請他轉交隔壁巴米揚小學六年級哈薩葛收。

這個機靈的小傢伙一定是看到我們的車隊停在峽谷邊的大佛前,他即時跑來的。說是即時,也得一、兩個小時的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很危急的,北方聯盟與塔里班部隊正激烈對抗,我們的旅行也是相當危險與充滿不定的變數。

在驚張刺激的旅程後,等到回到台灣時,重新讀起他的信才恍然大悟,這個字典不是當時浮現在我腦海裏的,家裏書架上一堆的英漢或英英字典等,而應是當地人所說的波斯文英文字典。

人總是有種種藉口的,當時忙於經典雜誌的創刊,同時也終於聯絡上了一個美籍阿富汗友人,願意幫這個忙,才覺得心上的一塊石頭落了地。但孰料隔沒多久,巴米揚陷入與塔里班的戰爭,不消說聯合國早已撤退,這個字典故郵件,應也如石沉大海般,不知下落。

之後,我斷斷續續地從外電中知道,隔年春天,巴米揚落入塔里班手中,婦人與小孩被帶走,下落不明……。但有時看到當時幫哈薩葛與他同伴們所拍的照片,總是一陣黯然。也僅有這種少數的時候,我不喜歡我的職業──攝影記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王城東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寶飾煥爛。」這座應身佛像高五十三公尺,推測約建於公元五世紀間,毀於二十一世紀。照片拍攝年代為一九九八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