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特別企畫】福爾摩沙見聞錄 風中之葉

文˙圖資料提供/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審訂/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翻譯/林金源

灣的歷史被隱晦在疑雲中。」蘭伯特先生這麼說。確實,在西方人「發現」台灣以前,這裏只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原始社會,當時的中國統治者,將台灣視之為一處瘟疫蔓延、土著凶悍的化外荒島,因此在中國的早期史料中,與台灣有關的記載極為罕見。直到公元一五四四年,葡萄牙水手航經台灣海岸,驚呼了一聲:「美麗之島!」才喚來了西方世界對台灣的注意,也把台灣推向西方海權勢力覬覦、駐足的舞臺,台灣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與經濟上的重要性,方才顯現出來。

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不畏驚濤駭浪、遠渡重洋而來的外來者,包括了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波蘭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等等,他們都曾經於不同時期活躍在台灣這個舞臺上。這些外來者,有的是商人、傳教士,有的是領事、投機分子,有的是探險家或博物學家,他們以文字紀錄、繪圖或口述等不同方式,向其國人報導了這塊土地上的一切。

這些人分別見證了某一特定時段的台灣,包括當時的歷史、地理、人文、自然風光與各種文化現象。從他們所留下的記錄、報導及圖像資料,我們可以意外而客觀地拼湊出這段時期的台灣──汪洋大海上的風中之葉,幾乎完全不由自主的命運。

作者蘭伯特先生是個荷蘭人,大約二十年前首次走訪台灣。在一次旅行中,他偶然在墾丁附近發現一座指向某間小廟的路標,那間廟祀奉某位無名的「荷蘭公主」,據說她所搭乘的船隻在荷蘭人統治台灣期間,在沙岸上失事。這個故事沒有任何考證,然而,卻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在荷蘭統治台灣期間,到底發生了哪些事?相關問題,似乎沒有人真正明暸。

大約五年前,他開始有系統地搜尋有關台灣的早期歷史資料,而西歐各國的古書店和拍賣場,成了他梭巡的場所,從愛沙尼亞到印度,從亞美尼亞的葉勒凡到海參威,任何可望找到線索的地方,他都親蒞親訪。他不時地找尋著與台灣相關的版畫或地圖,幾乎不錯過任何微小的篇幅,且一旦發現未為人知的歷史影像,總是感到興奮異常。

由於蘭伯特先生並非專業的歷史學家,因此本文重點放在轉述及引用資料來源,以串連出「早期西方人眼中的台灣」之面貌,而不加以煩瑣的考證。同時為了保留史料原貌,蘭伯特先生亦未提出任何觀點加以詮釋。這些記載與描繪在今日看來,

有許多導因於人們對於異文化的理解上,往往免不了偏見與誤解, 因此,我們要誠懇地建議讀者,不妨包容書中觀察者的片面看法和不周延的評述,並藉著這些歷經時光流轉輾轉流傳下來的圖片和史料,對歷史台灣作一番想像。

「我彷彿是在被遺忘的礦坑中挖掘金塊。」蘭伯特先生這麼描述。的確,這些史料就像黑暗中的燭光,剎時為台灣的過往歷史提供一絲新線索。我們不得不體認到,這塊土地的歷史發展,似乎顯現出一個道理,那就是,雖然外國勢力的介入造成被支配、剝削的情況,但同時也會刺激發展,如果自溺短視,只會導向孱弱不振的孤立之途。

期盼大家更深入了解自身的歷史後,或許能以更充分的自信和自尊,面對台灣的命運,因為未來,無論在處理對中國或是國際關係上,台灣所面臨的挑戰,其本質將與過往如出一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