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佳珊(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被「哈蜜瓜」征服了。那是一頓恣意獨享的水果自助餐:我一手端著剖半圓瓜,一手握著薄鐵湯匙,在一杓又一杓激起的汁水飛濺中,涉世未深的味蕾經歷了一場清新又華麗的甜蜜泅泳。鮮嫩的粉橙色果肉入口綿潤腴滑,任何冰淇淋都難以媲美,而那如露如蜜的果漿,更讓小小孩童初嚐了醉意。
長大後才知哈蜜瓜正名是洋香瓜,不變的是,食用此瓜依然被我視為奢華享受,在眾多水果中地位尊貴。看到日本人也將洋香瓜視若珍寶,動輒拍賣出一顆百萬日圓的天價,雖然舌撟不下,卻不難理解。就算是在台灣市場,洋香瓜也是身價不斐,硬是比其他的水果貴上幾成。
來到洋香瓜最大產地台南,探究神祕網紋的來龍去脈,終於明白它的矜貴,確實其來有自。
這處位於西港的瓜園,一條條長達一百公尺的隧道棚有如白龍迤邐,孵育著地上纍纍如卵的甜瓜。黃義紘夫婦從清晨六點多開始採收工作,一個窩蹲在棚內採瓜,一個在棚外裝瓜搬瓜,忙到快中午,兩位老人家大汗淋漓,都沒能好好直起腰。
「來,吃吃看!」百忙之中,黃伯伯現剖了一片彎月遞過來,「保證熟度絕對夠!」
一般總以為洋香瓜買了還得放上幾日才會好吃,然而這現採的瓜幾乎是在欉紅,無需後熟,甜度就相當令人驚豔,爽脆新鮮的口感更是平時吃不到的。
採收的粗重活,其實只是洋香瓜種植辛苦的一小部分而已。「像這個塑膠布棚,寒流來或下雨天就要放下,遇熱放晴又要掀開。」黃伯母一一講解細膩繁瑣的工作流程,打從瓜苗種下去,就得日日巡園,除了施肥噴藥,還得摘心、整藤、修剪、疏果……一直到收成之後的分級包裝,步步都得仰賴人工,且涉及專業也難以假他人之手。又因為瓜藤匍匐在地,一切農作也都得採低姿態在隧道中爬行,其辛勞不言可喻。
莫怪洋香瓜價昂,原來每一顆香甜的瓜,都是瓜農用加倍的汗水哺育而成的。更遑論洋香瓜種植成本高,一株瓜苗就要價將近十塊錢,隧道棚或溫室設施等資材更是所費不貲。
年值六旬的黃義紘夫婦,笑起來眼尾都有一把可愛的魚尾紋,說起二十幾年來種植洋香瓜的經驗,卻是百感交集。「卡早卡好顧,現在愈來愈難種,很多人都不做了。像七股在七、八年前一整片都是白茫茫,現在變得東一區西一區,零零星星的。」
黃義紘表示,這些年天候變化異常劇烈,再加上病毒病肆虐,造成瓜株「瘋欉」,收穫量大減。染病的洋香瓜不是長不大就是果形歪斜,或是硬化變成「石頭瓜」。再加上人口老化,採瓜運瓜全是粗活,老農做不動又乏人傳承,能信賴的雇工也都六、七十歲,實在是難以為繼。
「病蟲害、人口老化以及栽培技術門檻高,是導致面積遞減的主因。」專責洋香瓜栽培育種的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黃圓滿,細說起產業的難題。民國九十年全台洋香瓜面積還有六千六百公頃,此後每下愈況,到民國九十九年僅餘三千一百公頃,十年內萎縮了一半以上。
目前被農民視為洋香瓜絕症的病毒病,傳染媒介為銀葉粉蝨、蚜蟲和薊馬,其中又以體型細小的銀葉粉蝨最難防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台南後壁,瓜田與稻田輪作,以維持地力。
[Not a valid template]↑ 育苗農場是洋香瓜苗的搖籃,需經孵育、馴化與適應,方能移到田間栽培。[Not a valid template]↑ 果農陳水良認為二十一世紀是科技農業的新世代,若能導入當今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將扭轉農業看天吃飯的宿命。[Not a valid template]↑ 瓜農許凰誥從隧道式轉為溫室直立式栽培,照顧工作更繁瑣,但外型美觀的洋香瓜價值倍增,從論斤賣變成論顆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