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曾經,老是一種相對論。十幾歲的時候,覺得二十歲就叫老;二十歲之後,三十歲簡直是世界末日⋯⋯;直到髮蒼蒼、視茫茫,老不再是心理感受,而是無可逆轉的生理衰退,這時候的老,終於成為一種絕對論。
今年八十歲的王伯伯,也是如此。過去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年輕的時候,可沒想過自己會變老。」
王伯伯的話,不是沒根據。一向是個勇伯的他,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有的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脂肪肝等,他一樣都沒有;沒幾顆蛀牙的關係,更讓他迄今都還能享受美食。
但老人家不怕別的,就怕跌倒。自從不小心跌了一跤,元氣大傷讓他再不願意也得服老。老所帶來的不便,從最熟悉的家開始。年輕時買的房子,如今跟他一起變老了。四層樓的舊公寓沒有電梯,出門、回家、上樓、下樓,每一次都像經歷一場極限運動。
不止如此,回到家裡,先是圓圓的門把轉啊轉,無力的雙掌老打不開;進門之後,玄關沒裝扶手,光是脫鞋,又耗掉半天。最後洗澡也好,如廁也罷,過窄的門、過高的門檻、缺乏防滑的浴室地板,在在都讓原本應該讓人放鬆的家,變得危機四伏。
王伯伯的情況絕非特例。根據民國九十八年三月的房屋稅籍資料顯示,台灣四至五樓的無電梯公寓,共一百三十五萬八千多棟,占全台住宅存量的百分之十六點五九。其中台北市有三十九萬九千多棟,比例達全市住宅存量的百分之六十點多。這些公寓的主人,多半是像王伯伯這樣的老人。
但也別就此以為類似的困境,只發生在現階段的老人身上。依照經建會發布的〈人口政策白皮書〉,繼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年滿六十五歲的人口,首度突破總人口的百分之七,正式成為聯合國定義下的「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後,預估到了一百一十四年,同樣數據將飆升至百分之二十點一;屆時,台灣不但是「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高齡者,只因每個人都會老,加上少子化的趨勢——愈來愈多人選擇晚婚、遲育、不婚、不子,高齡者將成為多數,每四個人當中,就可能有一名獨自老去;即使結婚生子,也可能淪為「假性子女」,無力或無意願住在一起;配偶去世後,自己,終究還是一個人。
所以,你還覺得老人問題,只是老人的問題嗎?如果不防範未然,王伯伯的老況,也將是你我的老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社區高齡者住宅】
針對現行的高齡住宅,往往把高齡者集中住在一起,不僅容易淪為鄰避設施,遇有任何意外發生,礙於體力,老人彼此間也難以互助。為此,不少西方國家多強調「代間連結」(generation connection),目的在鼓勵不同的世代互相協助。除了混居之外,西班牙和德國更推動有房的獨居高齡者,透過政府的媒合,能將空房間分租給年輕人。
但源於台灣社會保守,對同住的陌生人多半懷有戒心,學者以為高齡者分租的作法,在台灣恐怕難以推動。倒是同樣以混居為考量的「社區高齡者住宅」,或許可以成為解決高齡住宅成為鄰避設施的方法。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政雄便表示,所謂的「社區高齡者住宅」,是在一大型基地上,興建一大型社區。以台灣現有高齡人口比例是百分之十來說,一千戶的社區裡,就該有一百戶的高齡住宅。
「在這樣的社區中,除了一般購物、娛樂、休閒等生活機能外,還需有專門為老人所設的日間照顧中心、醫療機構與藥局。不只如此,」陳政雄強調,「三代同堂雖好,卻帶給家人太大壓力,但在混居型的社區中,三代同鄰卻不同堂;白天,年輕夫婦送孩子上幼稚園時,可順道把父母親送到日托中心。到了傍晚,孩子下課先去找爺爺奶奶玩,等年輕夫婦下班回來後,再三代同聚,吃個溫馨的晚飯後,各自回家休息。」
陳政雄特別指出,大型的混合式「社區高齡者住宅」,最大的好處是三代隔而不離,既有獨立的空間,又有親情的交流,彼此也不至於無法喘息。再者,因為社區容納各階層的住戶,高齡者自然不容易受到矚目,反而會因與年輕人持續互動,身心更為活力充沛。
不過礙於現行台灣人口與土地的分布型態,「社區高齡者住宅」的模式,目前在台灣可能會遭遇困難。主要是都會區的土地分割細碎,要找一大型基地機率較低。其次,在鄉村地區,年輕人都往都會流動,蓋好的「社區高齡者住宅」,一是怕住不滿,二也怕只剩老人在家。
儘管如此,近年在日本,卻有類似案例,以小規模的形式出現。在愛知縣長久手町的「五點過後村」,既有照護式退休社區的特點,又結合了年輕人、幼稚園等設施。有的將失智老人安置在一樓,二樓便宜租給小家庭,小家庭成員在上下班時會經過一樓,即可與失智老人打招呼、互動,藉此可以延緩失智老人病情惡化。
日本能,台灣當然也可以。只是要做到這點,還有賴政府拿出好政策,社會大眾破除對老人的歧見,未來,當我們自己也年老了,才能有一處安居的好所在。
[Not a valid template]↑ 徐伯伯租屋於陰暗的地下室。相對於富裕老人選擇眾多,類似他的獨居老人,亟待政府興建平價高齡住宅,加以安置。
[Not a valid template]↑ 隨著自己也逐漸年邁,退休教師陳海源,格外能體會老人的需求,他在浴室加裝扶手與防滑地板。
[Not a valid template]↑ 少年志工捨與同儕出遊,反到高齡社區陪老奶奶動腦、下棋。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現行公、民營高齡住宅,多為老人群居形式。
[Not a valid template]↑ 花蓮縣衛生局與社區志工合作,主動出擊,為高齡者裝設無障礙設施。有限資源經整合,不但效益發揮到最大,政府、社團與民眾,更創造了三贏局面。
[Not a valid template]↑ 瑞典照護體系完備。斯德哥爾摩市阿克薩堡(Axelsberg)的居家服務員則提供打掃、陪伴等服務。(攝影/陳弘岱)[Not a valid template]↑ 弘道老人基金會的「不老棒球隊」,平均年齡七十二歲,雖偶有老人家擊完球忘了跑的趣事,卻仍是活躍老化的最佳證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