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密碼】食物盡頭的反思 廚餘再發現

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切牛排、現煮擔仔麵、空運生蠔、魚羊豬雞牛肉組成的千變萬化菜色……還有生菜沙拉、蛋糕、水果、冰淇淋,空氣裡飄散著各式引人垂涎的味道,大人小孩手拿餐盤絡繹穿梭於途,滿滿的食物堆得像一座座小山,餐桌上四處冒著熱氣,像是火山爆發後的煙霧。從399元到899,走進大街小巷時常可見的吃到飽餐廳,都是這般澎湃豐沛的畫面。

對一般人而言,這已是習以為常的景象,只不過變化成不同形式,每天在生活周遭上演:琳琅滿目的夜市攤販、酒酣耳熱的婚宴酒席、速食西餐、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商店……說台灣是飲食的天堂一點也不為過,方便、多樣、滿足,要吃什麼就有什麼,食物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身邊。

吃下肚的同時,可曾想起那些因為吃不完剩下、過期的、賣不掉的、處理過程中耗損……走上餐桌之前或下了餐桌之後就被丟棄,現在通稱為「廚餘」的一切,去了哪裡、對我們的環境有什麼影響?還是好吃、划算、氣氛情境比較重要?

「端上餐桌的就是珍饌佳肴,吃剩下的隨手丟掉,就好像它不存在一般。」工研院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的陳文卿副總經理長期參與國內環保及資源回收政策諮詢,一語道破多數現代都市人對待剩餘食物的態度。

怵目驚心的數字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二○一一年五月發表「全球糧食耗損與糧食浪費報告」(Global food losses and food waste) ,裡面有許多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讓我們看見現今全球食物浪費嚴重的程度。根據報告,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約十三億噸的食物遭到耗損或浪費。

在歐洲和北美等已開發國家,每人每年可以消費的食物平均為九百公斤,約浪費九十五至一百一十五公斤的食物;相對的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南亞及東南亞地區,每人每年可消費的食物量為四百六十公斤,浪費的食物只有六到十一公斤。富裕國家的人們所消費的食物,相當於貧窮地區的兩倍,浪費的量更是超過十倍。

在全球人口已突破七十億大關的今日,卻仍有逾十億每天都吃不飽的「飢餓人口」,每日更有四萬名兒童死於飢餓。種種跡象似乎都指向一個兩極化的現象,食物已將世界上分成兩種人:吃不飽和吃太飽。一個世界丟棄的廚餘量,等於另一個世界所能吃的食物量。單單就消費者而言,富裕的工業化國家一年約浪費了兩億兩千萬噸的食物,相當於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全年生產的食物總數:兩億三千萬噸。

普遍性的消費文化往往鼓勵人們去購買遠超過實際所需的食物,例如超市、超商推陳出新的「買二送一」、「買愈多省愈多」等促銷手法,餐廳則用「吃到飽」的方案,刺激顧客盡情將食物堆滿餐盤,隨之而來是大量過期、過剩、過飽而被丟棄、不要的。除了可見的殘羹剩肴,還有更多看不見的東西,一併被拋在腦後:諸如生產、製造、運輸、保存時所消耗的能源、水源和人力;耕種時所需的農藥、肥料對土地造成的影響;所剩的廚餘更要消耗不少的能量與水資源來處理。

有一定年紀的人或許會有類似的回憶,小時候若不乖乖吃飯,長輩常會說「飯沒吃完,長大後會找到麻子臉的老公或老婆喔!」更嚴厲一點的家庭甚至會用「被雷公劈」、「下地獄吃餿水」等接近恐嚇的話語來教人珍惜盤中飧。農業時代已遠,一點一滴得來不易,浪費便是對老天有虧欠、對祖宗不敬的傳統觀念也跟著改變,廚餘不再只是單純的個人道德問題,而是影響到經濟、能源、環境、社會資源的多重消耗,是關乎地球上每一個人類的文明問題。
那麼台灣的廚餘呈現出什麼樣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剛從成功嶺運來的廚餘正被一桶桶倒入處理槽內。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中市牛津博士社區的志工,正在收集廚餘桶裡的液肥。[Not a valid template]↑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的研究生示範無氧發酵的過程,將廚餘用馬達打入槽體,連接著的球鼓起時,就表示正在產生氫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山鳥 說:

    對於收廚餘去加以利用的工作者,政府是不是加以輔導並給予補貼……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