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地震島的生命力 921集集大地震系列報導
台灣因板塊運動而誕生,也因它帶來的地震,一次又一次在毀滅中重生。本刊在開展這樣的記錄時,首先願透過歷史的燭光,照見每次毀滅中喪生的人,讓他們的犧牲成為我們建造一個比毀滅前更美好家園的力量。
台灣因板塊運動而誕生,也因它帶來的地震,一次又一次在毀滅中重生。本刊在開展這樣的記錄時,首先願透過歷史的燭光,照見每次毀滅中喪生的人,讓他們的犧牲成為我們建造一個比毀滅前更美好家園的力量。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拍攝於台北市松山區的東星大樓倒塌現場;救難人員正試圖在瓦礫堆中找尋可能的生還者。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造成全台地區全倒、半倒的房屋不計其數,這個承平日久的美麗家園,也在一夕之間變色。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給台灣帶來了百年來的罕見劫數,像台北八德路這棟東星大樓一樣,應聲而倒的房子不計其數。然而,這場天搖地動,卻也震出了台灣人互相扶持的決心,各地的救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馳向各災區。
在麻六甲的三寶山下,鄭和石像靜置於路旁一家汽水工廠內,為華僑緬懷鄭和所訂製。這個曾是萬人船隊的駐紮之地,如今雖已荒塚壘壘,卻見證了華人在此的歷史足跡。
想像中,萬頭鑽動的江邊,鄭和正向永樂帝告別,準備出發航向西洋。完備的航海科技及陣容堅強的船隊,讓他順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航行任務。六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循著鄭和的足跡,到了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及非州東岸,試圖結合歷史文獻與現場採訪,解讀中國這一段最為壯闊輝煌的航海史詩。
印度西南岸的喀拉拉,中古世紀時,一度是各國商人眼中利益湧現的「黃金」海岸,亦是鄭和七下西洋次次停舶之地。圖中由中國人傳入喀拉拉海岸的中國魚網,曾「目睹」此地史無前例的國際貿易盛況。
史料記載,鄭和船隊曾遠抵非洲東岸,但現今可考的線索已模糊難辨。鄭和究竟是否到過此地區,目前尚無具體實證,然而在肯亞北方的巴狄島,卻發現了疑似鄭和船隊的後裔──法茂人。
在完成了出航的準備工作後,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率領著由二萬七千多人,上百隻船隻所組成的龐大船隊,正式從福建長樂的太平港出發了。七次下西洋的海上活動,鄭和在海外許多地方,留下了始料未及的深遠影響,教後世子孫懷以無限的追思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