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追索鄭和行旅之謎 東非的中國傳奇


這支十六世紀阿拉伯領主墓園裏的墓柱上,以明朝瓷器作為裝飾,這種風俗普遍流行於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在大戶人家裏,中國瓷器不僅是高貴的餐具。也是裝飾品。這座墓園坐落在曼巴魯伊,位於肯亞東海岸,就是《鄭和航海圖》裏的「慢巴撤」。

撰文/林獻瑞
攝影/蕭耀華
繪圖/王一珣

九八八年台灣人劉春園前往東非索馬利亞經商,在首都摩加迪休(Mogadishu)的下榻旅館中,遇見一位自稱是中國人後裔的黑人侍者。侍者告訴他,在摩加迪休至今仍可找到冠上音似「林」、「黃」等中國姓氏的索馬利亞人。

侍者還提供了一條關於中國人的線索,劉春園循此線索,在當地友人的陪同下,驅車南下距摩加迪休四、五個鐘頭車程、瀕臨印度洋的基斯麥猶(Kismaayo),來到一處靠海的小村莊。

村裏的民房大多以石頭堆築,屋裏塗抹白灰,以紅瓦鋪設屋頂,是二次大戰義大利占領時所留下來的建築風格。居民多以縫製皮鞋兼養牛羊為生,羊隻則出口至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的第二大城杜拜(Dubai)。

劉春園仔細打量了村裏的環境與村民的五官舉止,希望發現跟中國人有關的蛛絲馬跡,因為旅館的侍者告訴他,這個地方叫做──鄭和村。

前進肯亞

摩加迪休與位於朱巴(Jubba)河口的基斯麥猶,就是六百年前隨鄭和出使的費信在《星槎勝覽》裏,分別提及的「木骨都束」與「竹步國」所在地。從費信的記載來看,當時兩地的風土人情不僅近似,也完全呈現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文化風貌。劉春園去過鄭和村之後,他說:「跟鄭和的裙帶早就切斷了,一點關係也沒有。」

如果將鄭和所率領的這支當時全世界最強的船隊,拿來跟比他晚了八十年才到東非的葡萄牙人達伽馬相比,後者因為發現了歐亞新航線而改寫了歐亞歷史,前者在東非的活動卻似船過水無痕,沉寂了六百年。

是什麼原因讓兩者的結果產生了如此強烈的落差?這疑問驅使我們前往東非尋找答案。

遺憾的是,位於索馬利亞境內的摩加迪休與鄭和村,皆因該國長期陷入動亂的部落戰爭,而無法進入探訪。那麼在《鄭和航海圖》上出現的數個肯亞沿海一帶的港口,會不會發現重要的線索呢?

從杜拜飛往肯亞,飛機正逐漸往南飛越阿拉伯半島,穿過亞丁灣(Gulf of Aden),進入東非索馬利亞的領空,最後在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著陸。十五世紀初,鄭和率領的船隊數度從中國遠航至東非,根據現代學者考證當時的航線之一,即是經由阿拉伯半島前往當時的東非諸國,時隔六百年,阿拉伯半島依舊扮演中非轉運站的角色。

東非是麒麟的家鄉?

唐宋以來,中國典籍中有關非洲的記載並不少見,這說明了中國人對非洲的探索從未間斷的事實,後繼者如元代旅行家汪大淵親自航行非洲,更為中國人增添了印度洋西向的盡頭就是非洲的地理觀念。

因此鄭和船隊到非洲,並非像哥倫布無意中「發現」了新大陸那樣一般「發現」了非洲,而是知道了「它就在那兒」。尤其船隊在去非洲之前,已經抵達了西亞一帶的阿拉伯世界,當時阿拉伯人的勢力早就進入非洲,船上人員可能從阿拉伯人那兒打聽到關於非洲的訊息。

從明朝人心目中的世界版圖順序來看,非洲在地緣、政治、經貿各方面的地位,在當時是遠遠比不上東南亞、印度與西亞諸國為中國所重視,可是非洲到底還是在鄭和下西洋的史料中記上一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的目光飄洋過海落在遠在天邊的非洲呢?原因可能是為了麒麟。

中國人向來相信世有麒麟出,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吉兆,然而明朝之前的中國人未曾見過這種古籍形容為鹿身、牛尾、獨角神獸的模樣,而懷疑牠是否真的存在。

首航陌生的國度 永樂十二年(一四一四年),孟加拉進貢了一隻中國人從未見過的長頸鹿,引起明朝舉國上下為之喧騰。因為長頸鹿的形態、習性與中國古籍描述的麒麟太過吻合,進一步了解後更發現長頸鹿的原產地在東非一帶,當地的索馬利語稱之為「基林」(Giri),發音與麒麟相近,使得中國人確信長頸鹿就是麒麟。

首航陌生的國度

於是鄭和的船隊第四次下西洋前往西亞後,繞過阿拉伯半島,首航到東非,到了長頸鹿的故鄉。時間是永樂十三年。同一年,鄭和的船隊回到了中國,一同前來的各國使者中,包括了東非的麻林國(其所在地,一說是肯亞的馬林迪,Malindi;一說是坦尚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Kilwa Kisiwani)使者,向永樂帝獻上了產自該國的長頸鹿。

東非所產的長頸鹿,確實引起了明朝君臣一場不小的騷動,至於對東非的介紹,當時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費信雖然有記載,但他也明白表示自己沒去過這些地方,全是參考他人的見聞寫成的。

以竹步國為例,費信完全以採風擷俗的筆觸,寫出了一個當時中國人十分陌生的國度。他形容竹步是個村落稀疏的地方,並以「地僻西方」(在中國的西邊)指出它的地理位置,接著他以「拳頭」來形容當地男女捲曲的頭髮,也提到了竹步婦女出門時,必須全身包緊、不得露出頭臉的風俗,最後費信還不厭其煩地列出一堆中國少見的獅子、豹、駝鳥、龍涎香、乳香(燃燒後會產生香味的一種樹脂)與琥珀等竹步的特產。費信對其他東非國家的描述也差不多如此。

由此看來,明朝時中國人對東非的認識實在談不上深度,好似欠缺探索的熱情。有種說法認為,當時中國太強大、太富庶了,就算跟其他的國家斷絕所有的往來,依舊可以自給自足不虞匱乏。反倒是中國的絲綢跟瓷器,散發著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大批外國商旅主動前來中國做買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阿拉伯人的勢力早在鄭和船隊抵達前,就已深入影響東非。現今位於肯亞北方的拉木島,是東非沿海受阿拉伯文化影響最深刻的地方之一,當地居民全是回教徒。
[Not a valid template]↑ 產自東非的網紋長頸鹿,即是當年隨著鄭和船隊前來中國朝貢的麻林國使者送給明朝皇帝的禮物之一,在中國人的眼裏,長頸鹿就是傳說中的麒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