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地震島的生命力 921集集大地震系列報導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無止息碰撞下所累積的驚人能量,終於在超出台灣島人意料的地方釋放出來,車籠埔斷層上的全家福社區剎時天崩地裂。板塊運動造就台灣,卻也帶來毀滅性的地震,地震島上的人注定要在毀滅性的地震中不斷的重生。

撰文/陳淑華
攝影/洪海彭

灣因板塊運動而誕生,也因它帶來的地震,一次又一次在毀滅中重生。一九三五年,「屯子腳」大地震,造成新竹、台中一帶三千多人的死亡,六萬多間房舍的損毀,但也讓台灣人在救援行動中破除了原本狹隘的地域性觀念,催化了全島性文化組織的成立。地震後,在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的規劃下,台灣的都市發展更朝現代化的大道邁進。

如今相隔六十多年,集集大地震在台灣中部展現了大自然驚人的毀滅力,也讓我們看到了台灣人民的潛力,這次不僅再次湧現突破地域的義援浪潮,在重建家園路途上,人民珍惜得來不易的生命,更超越政府的力量,首次發出自主的聲音……

大毀滅之後的重建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本刊在開展這樣的記錄時,願透過歷史的燭光,照見每次毀滅中喪生的人,讓他們的犧牲成為我們從一次次無法脫逃的毀滅中站起來的力量,成為我們建造一個比毀滅前更美好家園的力量。

毀滅的盡頭是新生

通往竹山的道路裂了,集集的城隍廟塌了,台北的東星大樓倒了,中寮鄉永平村的街道陷了,而大地卻隆起了。
住在霧峰鄉車籠埔斷層上的老人說:「地牛鑽過台灣這個山路,像在翻筋斗,把嘉義推到雲林,雲林又推過去,看了會怕。」

這是大自然的常態,在這樣的運行中,台灣島才能自海中浮現,成為一塊可供人立足的土地。立足在這樣土地上,人的生命顯得十分的脆弱,而也因為如此,才更應珍惜難得活下來的生命,建立一個可以與地震共處的家園。

二千萬人一條心

大地震發生的第二天,成批的物資湧入災區。許多人想進災區,捲起袖子,做些什麼事,即使是搬一塊磚頭也好,沒有流淚,流汗也好。

中寮國小的收容所滿是各地的捐輸,埔里體育場軍民合力運補物質,各地的醫療人員自動進入災區服務,宗教界也適時發揮安撫人心的力量,連學術文化界大批也投入重建家園的行列。

歷經了這場世紀的大地震、集體性的恐懼經驗,台灣民間的力量就像在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一次次撞擊下,蘊藏在地底的能量一般,也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爆發出來。而這份力量正是台灣人可以與地震島共存的力量。

讓人民自己站起來

當人們尚在大自然的驚人摧毀力量中顫慄時,慈濟功德會的志工,便以多年來在國外累積的災難救援經驗深入災區,並上街頭募捐,結束救援工作後更為災民興建臨時安置的組合屋。

然而家園重建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它不僅是房屋的重建,更是一種社區網絡的重建。在中寮鄉傷亡最慘重的村落中,人們藉著鄰里間的互助關係走過生死的挑戰(右圖),而它也正是日後家園重建,社區重建的力量所在。在「人與家」重新安置,重新歸位的過程中,只有社區的人民自己站起來,才有可能建造一個比毀滅前更美麗的家園。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通往竹山的道路裂了,集集的城隍廟塌了,台北的東星大樓倒了,中寮鄉永平村的街道陷了,而大地卻隆起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