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當夏天走到三分之一的刻度時,今年席捲歐洲的熱浪,在英國東南方的多佛(Dover)已就定位,靜靜醞釀著。早上九點,炙陽下的多佛卵石灘,已聚集了不少民眾,戲水解暑,我則聚焦於海中的泳客,他們如空中成群的鳥兒,一字排開地劃過眼前。
泳客的秩序來自於岸上一位老太太嚴謹的目光,她是弗麗達,是創下泳渡英吉利海峽共四十三趟紀錄、榮獲「英吉利海峽之后」美名的史崔特(Alison Streeter)之母,人稱「將軍」的弗麗達熟稔海泳,寡言中透著威嚴,正在執行泳渡英吉利海峽的例行訓練。
去年以十五個小時游完全程的考夫勒對我說:「泳渡英吉利海峽最大的挑戰不是生理而是來自心理。」但每年報名參加泳渡的人,都不是專業運動員,再平凡不過的他們,從十四歲至七十二歲不等,都為泳渡所瘋狂。
除了傳統航海之外,以各種非正統方式穿越英吉利海峽的嘗試,在歷史上並不鮮見。最早的穿越海峽紀錄,始於一七八五年布隆卡(J. P. Blanchard)和傑弗瑞(John Jeffries)乘坐熱氣球飄抵法國;一八七五年,韋布(Matthew Webb)船長成為史上首位成功泳渡海峽的人;一九○九年,法國飛行員布雷修(Louis Blériot)首次駕飛機橫越海峽;隔年,英國勞斯萊斯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勞斯(Charles Rolls),以自行研發引擎的飛機,來回飛越英吉利海峽。
雖然泳客們支支吾吾,無法為泳渡英吉利海峽的執著,解釋出什麼大道理,但可以確定的是,人類想要跨越鴻溝界線、抵達彼岸的嚮往,從來沒有間斷過,無論是作為島嶼、渴望向外界證明存在的英國,或者歐洲大陸上近水樓台、始終覬覦英國的法國,皆是如此。
奈何被英吉利海峽分隔兩岸的英法,交往的過程並不順遂。早在一八○二年,法國工程師馬提爾(Albert Mathieu)即提出了第一份英法海底隧道的設計,不過當時的探測和挖掘技術皆不到位,加上國際政局不穩,慶幸有海峽作為天然屏障的英國,深懼當時風雲叱吒的拿破崙大軍,會借隧道之力侵略該國,將聯姻演變成悲劇收場。
海底隧道一波三折
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保護和猜忌,英國終究無法忽視其先天懸於歐洲大陸外的孤島特質,據統計,當時搭乘蒸氣船往返英法兩岸的旅客中,英國人占了總人次的四分之三。飽受天候和海流阻撓的英國人,終於漸次地打開心防,兩岸於一八八○年正式開挖穿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
然而,躊躇不定的英國,一如它的天氣般反覆無常,隧道開工甫三年,宏偉的工程藍圖再度猝死於英國對法國的龐然恐懼之中。計畫旋即被冷凍了約莫一個世紀,爾後歷經歐洲共同市場的整合和石油危機的阻礙,一九八六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與法國總統密特朗所簽訂的〈坎特伯利條約〉(Treaty of Canterbury),終於為兩國的數度分合畫下句點,英法海底隧道工程重新啟動,也將兩岸原本以海為依歸的國界,推進到了隧道的中點。
在英法海底隧道的法國科蓋爾(Coquelles)站,一輛運輸列車甫才抵達,從英國方向來的大貨車魚貫而出,英法隧道講究的是效率,英法海底隧道公司(Eurotunnel)法國對外關係負責人蘇冬(Frédéric Sudant)說:「平均每輛車的登記時間是四十二秒,而且根據計算結果,我們會將裝卸共六十輛貨車的時間,控制在二十六分鐘之內,以發揮最大功率。」
經由特殊設計的車廂,分別可承載大卡車、小客車、徒步旅客和貨物,據統計,英法海底隧道平均每日的使用量為:二萬一千次乘客、五千二百五十輛客車、一百五十輛公車、二千五百輛卡車,以及二萬七千噸貨物。自一九九四年隧道營運至今,共有二億五千萬人次使用海底隧道,將近英法兩國人口總和的兩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英吉利海峽】
- 地理位置:分隔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法國,連結北海與大西洋。長560公里,最寬處240公里,最窄處33公里,為多佛海峽。水深相對較淺,平均介於45至120公尺
- 簡史:公元43年,羅馬帝國占領不列顛,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1339-1453年發生英法百年戰爭,1588年英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805年擊退拿破崙大軍,1939-1945年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
- 英法海底隧道:1802年,法國工程師提出第一份設計圖,1880年兩岸正式開挖,3年後計畫中止,1986年重啟隧道工程,1994年正式營運。
[Not a valid template]↑ 法國諾曼地小鎮菲坎(Fécamp)的海灘上,一群熱愛放風箏的遊客,以各種造型的風箏,將天空點綴得五顏六色,吸引觀光人潮佇足。
[Not a valid template]↑ 英法海底隧道的軌道因載重量大而耗損率高,員工須定期維修,另外也會在維安用的服務道內,運送儀器並做例行檢測。
[Not a valid template]↑ 法國諾曼地奧馬哈海灘上象徵希望、自由與博愛的紀念碑。
[Not a valid template]↑ 英國南方從沿海綿延至內陸的矮丘,被大片青翠的農田覆蓋。一度為繁榮的放牧區,農牧業衰落之後,如今多成為觀光景點。
[Not a valid template]↑ 法國北部濱海鄉間在見證過二戰的腥風血雨後回歸平靜,如今吸引遊客前來享受美景,緬懷海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