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接黃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神,真的存在嗎?
自無形,到成像,甚至延伸,神對於人來說,似乎仍需要建立某種具象,讓「神在」的「雲深不知處,忽而近身來」,轉換為信仰場域裡常見之景物,進而確知,從中體會、感觸與詮釋。
從無到有,也讓「神在」能夠經由描述與記載,傳承下去。
香爐:「有」與「無」的觀念與議題
作為承裝、存放與累積香灰,甚至是見證了魔法時刻的「香爐」,自然地也被賦予了神聖性,如同香火的核心。民間觀念多有認為「可以沒有神像,不能沒有香爐」、「香爐如同神像」、「香爐不可以隨意移動」、「重視香爐的擺放位置」,對此,長期關注香爐信仰的陳彥伯指出:「如果說,如果燒香是一個天地間傳遞連通的管道,就像是宇宙中心的軸線,香爐就形成一個小小的神聖空間,不能隨意更動,並且必須有嚴謹科儀的定位、不動如山的沉穩。」
而由古蹟建築專業入手,注重「人」為主體,在建築內所形成的空間概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張靖委,觀察香爐在廟宇內所放置的「點」,信徒在各香爐之間移動的「線」,構成廟宇空間的「面」,他認為:「信徒的活動皆圍繞在香爐旁,透過五感面對『香』,感受神聖,也感覺『有神』。」
同時,香爐的擺置必須在信眾的視線範圍內,因此香爐成為廟宇內顯著標的,特別講究造型工製的精美,與廟宇及供奉神祇所對應的特色。張靖委分享,一間廟宇的管理者(或者地方頭人),大都想在人生有限的時間內,為廟宇留下些可被看見的「歷史紀錄」,於是乎,「新香爐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新香爐上頭的落款,與捐獻大德的姓名,正好能為廟宇歷史斷代,比方改建、修造或重要慶典,也為重要人士留名千古,被信眾所見證。」
彩繪:從「主角」到「背景」
在過去,神像工藝並不發達,製作所耗費的成本過高,因此家庭供奉神尊實屬不易。從一張紅紙、一塊紅布作為神的代表,家家戶戶在沒有神尊的情況下,一直要到繪製「神」的彩繪工藝發展,於紙張上彩繪神像,再經裱褙或裱框,便於製作,也便於保存,才有出現家宅供奉「神明彩」。
自宋代始,觀音信仰在民間盛行,繪製形象的文人風與現世化,讓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性格、救苦救難的精神,成為普世的認同,加之民間傳說文本的隨處應化身,觀世音菩薩演變成家庭裡最常出現的神祇之一,在擁有出世的超凡脫俗,也反映了庶民的心靈崇尚。因此,祭祀主角的「神明彩」,大多彩繪觀世音菩薩,脅侍善財與龍女,又稱「觀音彩」。
然而,亦有繪製以關聖帝君為主的「神明彩」,特別是家中有在經營生意,透過供奉,強調動感的商業忠義觀。也有繪製天上聖母、福德正神與司命灶君,完整地呈現一個家庭基本模樣:從執掌居住行政、農業耕作的土地神,到掌管三餐溫飽灶爐的灶神,到如母親般慈悲救苦的媽祖。
輦轎:與「神」同行的一體呈現
基於讓神可以「移動」的交通型式,輦轎工藝發展出各式各樣、以不同材料製成的形制,舉如手輦、小輦、中輦,四輦轎、大駕、扛八抬、文轎、武轎等,其中尤以受占卜文化的影響,「輦轎」的神聖性,藉由觀轎、採轎的儀式,將坐於其上,或坐於其內的「神」,向外延伸,將「輦轎」與「神」視為一體的展現,為神的「延伸」,運用扶手、轎棍(籤)、轎身、椅背、轎底,當作神的身體,與信眾進行信仰互動。
自隨香,以及後來擔任轎班,已屆滿十年的楊興辰,最初由朋友引介,進入台北萬華艋舺青山宮的轎班會,經過三年繞境期間在轎旁隨侍,終於在今年成為正式會員,他興奮地說:「就像是通過靈安尊王所給予的試用期一樣,有種被肯定的感覺。」
這些年下來,對於扛轎的準則,楊興辰提出:「就像人請神一樣,你希望神明在你的雙手奉請上是『端正』又『穩妥』,將這個標準放大,就是扛轎的責任。」同時他又談到,身為轎班人員,就像是一種約定,每年的繞境時候的服務,將「神」與「轎」視為一體的與神同行,「藉由扛轎,就是一次親近靈安尊王,不然平常時候祂總是在神龕裡,有玻璃隔罩,和我總有一段距離。」
似乎「輦轎」對於「神的存在」來說,是讓信眾能夠面對,得以實踐信仰的一種方式。
「敬之」與「鏡之」
有一種「敬如在」的說法。從《論語・八佾》中提及的「祭神如神在」提煉,強調藉由實體的祭儀,親身實踐「雖然未見,宛如神在」的虔誠敬心。
對於「敬」、對於「神在」,楊興辰最後分享道:「信仰其實就像是一面鏡子的觀照,從中,我體悟到『勇敢面對自己』。」
不論向神祈願裡顯示的所需所求、生活困境,抑或心靈折磨,「神是否真的存的」的命題,不是爭論著「相信」與「不相信」,而是在虛實之間,看見自我的核心價值,也存在於精神心靈與實際生活之間。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就像見證魔法時刻,香爐將無形的願,藉有形的香,經火而轉化成香光、香煙、香氣,抽象地被神靈所接收。
[Not a valid template]↑ 彩繪常見於廟宇裡,搭配奉祀神祇,或蘊含忠孝節義的歷史典故及傳說故事。
[Not a valid template]↑ 廟會活動中,從奉獻自身為神明的踏腳椅而逐漸形成的「鑽轎底」祈福儀式。
[Not a valid template]↑ 神轎工藝由木工及木雕結合,木工講究整體結構、平衡對稱、物理力學,而木雕強調裝飾藝術、教化意涵等。
[Not a valid template]↑ 輦轎除了是神聖性的延伸,也透過轎班衝炮,達到信仰目的,實踐內心當中「敬如神在」的具體作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