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樹之間】種子的力量 復護山海 保全未來

▲ 攝影/黃世澤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謝佩穎(經典雜誌特約攝影)

子停在台26線海岸公路,一旁就是波濤洶湧的太平洋,我們停步跟著伍淑惠埋頭在一片亂林中,找尋豆科的大血藤(Mucuna gigantea subsp. tashiroi)蹤跡。對於研究海漂種子將近十年的她來說,長時間、著迷式地在海岸低頭尋找種子,是一種日常。在這一片以風吹砂著稱的海灘,她撿過來自琉球、菲律賓、越南等地,最遠還有從南美洲飄來的瑪麗豆(Merremia discoidesperma)。

看著這些隨洋流輾轉到全球旅行的海漂種子,心中頓生一種「世界一家」、身居「地球村」之感。

種子揭露的祕密

以高枝剪取下攀在樹上的大血藤花串仔細端詳,花萼筒像嬰兒光滑的毛髮,成熟後結成的豆莢,乾燥取出種子,像一枚可愛的圍棋棋子,十分討喜。大血藤又稱恆春血藤,屬於台灣原生種,但在二○一七年出版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裡已經被列為CR等級(Critically Endangered,極危)的物種。

伍淑惠曾在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服務十七年,最初研究的主題是恆春半島的木本植物種子。為什麼會想要研究大血藤?其實目的在想要解開一個謎團。「我在恆春海邊一年撿到的大血藤種子超過兩百顆,但實際在野外卻只發現九棵植株?」 她想要了解為什麼?是因為大血藤本身的基因缺陷,還是,海岸生態遭受破壞,致使種子無法繁衍生存?或許大血藤能告訴我們,環境無法言說的祕密。

台灣的海岸林遭受嚴重破壞,尤以西部為最,除了人為開發讓海岸棲地變色,錯誤的引種也造成生態浩劫。

今日驅車經過屏東海岸公路,沿途一定會瞥見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在一旁列隊恭候,有人戲稱,這是恆春半島除了洋蔥之外的另一項「特色植物」了。葉片長相乍看像含羞草的銀合歡,強勢入侵的習性卻如迅猛龍,「扮豬吃老虎」地蠶食鯨吞了恆春半島的海岸線。

一九七六年,台灣首次引進薩爾瓦多銀合歡,引種的目的是為了製作紙漿,孰知獲利效果不如預期,遂被棄置,如今屏東六鄉鎮已遍布五千多公頃不請自來的銀合歡,不僅破壞了恆春半島原生植群樣貌,更硬生切斷了從山脈到海岸的生態廊道。

來到車城一處緊臨太平洋的海岸造林地,強勢的海風吹得路人披頭散髮,這海風也全年無休暴烈地橫掃著一片綠林。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技士朱育儀告訴我,這裡過去是軍方用作砲擊訓練的練習場,頻繁的踩踏,致使土壤夯實死硬,風強土劣、氣候乾熱,再加上失控蔓延的銀合歡,最初造林時完全不被看好。近年來,以多層次林相的概念,依次種下台灣樹蘭、苦楝、大葉山欖、相思樹、木麻黃……,一層又一層地防護著島嶼西南海岸。

海岸林以防風機能為主要目的,沒有任何經濟生產價值,又因為不在市中心,不在大眾眼睛的焦點之處,所以常常被視而不見。「海岸林?擋風而已嘛!」林木對人類帶來的助益,間接且無形,而海岸造林不只須與強風、惡土直面對抗,也在人類的誤解之下進行。負責造林監工的邱水鏡提到,因為移除大片銀合歡必須出動大型推土機連根刨除,有時候反遭民眾投訴:覺得怪手破壞山林,以及為什麼要砍掉原本「綠油油」的樹林,留下一片光禿禿、插著竹竿的造林地?「工程進行期間,1999的抗議電話接不完,來自民代及各級單位的關切聲不斷。」他無奈地說道。

海岸林vs.護國神山

每當颱風來襲時,我們常感恩護國神山對我們的庇護,但是被海洋環繞的我們,卻鮮少感念海岸林對我們的保護。

海濱鎮日一層鹽霧,一片單調的黃色沙丘,馬鞍藤匍匐在地,林投樹、木麻黃彎著身軀忍受強風凌虐……,這是一般人對防風林的印象,而這些濱海植物要抵禦的外侮其實不少,除了抗風,還要定沙、抗旱、耐鹽,為的就是護衛著內地,為濱海環境穿上一件看不見的防護罩。

位於「風頭水尾」的雲林縣四湖海岸植物園,正是台灣海岸植物基因庫及保育研究基地,園內培育及引種:林投、黃槿、木麻黃、瓊崖海棠、海檬果、銀葉樹、海茄苳、欖李、土沉香等共兩百多種海濱植物。

踩在園區木麻黃落下像松針的地毯上,絲毫沒有感覺到外海的強風及洶湧的浪濤聲。二十六年來,園區已營造出多樣濱海植物林相,儼然形成一個安靜的綠色伊甸園,我們眼前還看到松鼠及蜥蜴自在地逛遊,蜜蜂與蛇的生態尤其豐富。其實這裡是一處東北季風強猛,定期出現洪氾的海邊低溼地,土壤鹽化嚴重,還受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的威脅。因為時常性水位高漲,淹倒一堆木麻黃樹幹,形成一處水鄉澤國,帶著我們導覽的傅昭憲主任自嘲,此為海岸版的「忘憂森林」。

利用植物的力量抵禦自然逆境,其實是一項明智之舉,例如以福木充當防風籬,效果比鋼筋水泥還耐海風侵蝕;紅樹林的護岸效果,也絕對不比粽子(消波塊)差。研究領域為防風林經營的鄧書麟表示,台灣自國外引進了十三種木麻黃(Casuarina spp.),其中又以木賊葉木麻黃、山木麻黃的防風定沙效果最佳,主要作為台灣海岸河口的先驅樹種,也捍衛了第二線林木的生機。他展示了海岸防風植林的一些經營技巧,例如木麻黃最高可長到十五公尺,在林下補植林投、黃槿等灌木或小喬木,用對方法及樹種,即可達到沒有孔隙的防風效果。

「可以這麼說,這一群從澳洲引進的『外籍勞工』,為台灣海岸站穩了防衛的第一線。」鄧書麟幽默地說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中八仙山一處海拔約一千公尺的林地,原本為榮民所有的竹林保育地,隨後被開發成甜柿果園。四年前被東勢林管處回收,開始復育造林,如今一公頃的林地上肖楠成林,美景如畫。
[Not a valid template]↑ 島嶼的海岸林護育著人類,花蓮193縣道外的保安林,除了擋沙防風外,也形成秀麗的山海景觀。(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傳統攀樹採種,以爬樹釘當成階梯往樹上攀高,同時進行修枝及樹冠層調查。(攝影/黃世澤)
[Not a valid template]↑ 保種中心裡,陳俊銘仔細檢視著太魯閣黃楊。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台灣,我們因珍重渺小的種子,而能擁有長遠明亮的未來。
[Not a valid template]↑ 屏東199縣道旁,兩位受過專業訓練的高空作業人員以攀繩技術登上高枝,採擷浸水營石櫟種子。(圖片/林承彥)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