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的力量 復護山海 保全未來 濱海林地上,一顆海檬果落地發芽,大樹的生命之旅,就從一顆種子開始。復育山林、庇護內陸安寧,種子的力量,長長久久地保全了人類的未來。 |
非木不可?! 從森林富戶到無木之島 新竹五峰鄉人造林場,皆伐一景。一般人提到伐木,大多抱持負面印象,濫伐的歷史記憶,讓國人深知護林的重要性,然而卻也讓我們忽略了,木材是地球上最環保的材質,以及台灣的木材自給率僅1%,已經到了需要大力關注的國安層級。 |
愛木者言 重回美好的木藝時代 台南謝宅主人謝小五坐在檜木製作的老沙發。過去木料是隨手可得又環保的材質,溫潤的木器療癒人心,也引人懷想起昔日的簡樸生活、歲月靜好。 |
台灣竹木誌 從柔韌耿直到千面多變 孟宗竹被切段,作為燒製竹炭材料。透過台灣先進的林產科技,原竹的應用範圍更加開闊廣泛。昔日的台灣竹,從傳產的落寞中力圖突破創新。 |
相伴 相絆 護樹與開路的人間習題 143縣道全台僅有的木麻黃綠色隧道,守護彰化芳苑大城一帶不受沿海風沙吹襲。曾經我們享受綠蔭相伴,但曾幾何時,路樹又成為人類的絆腳石。 |
宜樹宜家 人與自然的都市探戈 台南謝宅一樓,從窗櫺中望見的楓香樹幹,一棵住在房子裡的大樹,吸引了不少訪客前來探奇,曾經我們遠離自然,今日我們攬樹入室,點綠成金。 |
借來的大自然 都市綠美化的生態省思 人類開發荒原、起建城市,享受過現代繁華之後,又在城市裡思念自然,利用綠化重回自然,需要的是耐心等待,與萬物共好的謙卑思維。 |
攀樹 人與大樹的親密接觸 樹型優美的印度紫壇上「披掛」著七名攀樹者,以橘紅色繩索在樹冠層裡探索自然、挑戰體能極限,除了休閒,攀樹的技能更可用來採種、修剪、調查生態攀樹,親近自然,更讓攀樹者學會了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
社區林業 生態與生計共存的保育經濟 台灣的森林覆蓋率超過六成,對許多人來說,山林就是哺育他們的家園,社區林業是一種新型態的保育經濟,試圖在生態與生計中找到平衡點。 |
保安林的新時代任務 保國、安民、共生 年輕脆弱的台灣島,承受強風豪雨等自然衝擊,以及高密度的開發利用,保安林在前線遮風擋雨、穩固土石,也緩衝有害空汙,保衛家國安康。 |
伐木之外 森林的另類處方箋 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清晨時分,遊客登高在樹屋上賞鳥。森林,也可以是療癒身心的醫療所,伐木之外,其實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 |
行道樹 打造都市美感與新生態 行道樹、公園與綠地在台灣都市中比例偏低,僅能有「功能性」用途,除了遮蔭、防風、隔絕噪音、休閒遊憩之用外,行道樹更可扮演多樣的角色。。 |
台灣林人誌
攀樹採種人 膽識兼具的「森林接生婆」 吳佩芬以高枝剪悉心採下五掌楠上的種實,腰間的攀樹坐帶方便高處移動及防滑落。這一雙撮合種子與土地的媒妁之手,掌握了森林的未來。 |
伐木人 把森林當田耕 人工林裡,阿樹伯帶著徒弟一起舉斧伐倒柳杉。「林業,不過是時間較長的農業」,耐心等待、完善規畫、專業伐採,一畝林田也將生生不息。 |
種樹的人 找回自然之心 台灣的森林綠覆率高居亞洲第四,但追求開發與都市化的結果,迎接我們的卻是灰撲撲的水泥森林,以前自然就在身邊,現在我們要用力尋回。 |
陳美惠 深耕里山夢田 陳美惠在南投親愛部落分享段木香菇種植經驗。為了生態保育及居民生計,開啟了林下經濟的實務操作。這個親力親為的大學教授矢志深耕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