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田哲榮(經典雜誌編輯)
「我們結婚吧。」不要懷疑,這可不是哪家喜餅業者的廣告詞,而是一聲聲穿梭過去與現在,確實迴盪在愛河畔的終生許諾。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天氣晴,前高雄市長蘇南成在南台灣暖陽的開道下,緩步登上泊於愛河的平底船,歡喜地為市府員工的集團婚禮證婚。和煦的風吹過河面,輕輕翻動著新娘們眸前的白紗,撫過新郎們上揚的嘴角。這樣的時刻,彷彿這條河最能超越象徵層次,為渴望「永浴愛河」的新人們獻上具象的祝福。
直到今日,漫遊愛河兩岸,仍時常可與拍攝婚紗照的準新郎新娘們不期而遇;成雙成對的情侶,更是夜幕低垂後恆定的風景。霓虹閃爍的「愛之船」在河面上緩緩滑行,船過水無痕。艇上導遊小姐手持麥克風,親切地引導遊客的視線,鑽過一座座燈火燦亮的橋,「愛河主流的橋梁計有二十一座,平均每五百公尺就有一座橋,是全台灣橋梁密度最高的河流。」
全長十二公里的愛河,或許是全台最知名的短河,論長度,它還不及濁水溪的十五分之一。在台灣眾河川兄弟之間,它還有許多「異類」之處:源頭不在高山,而在平地;河水絕少用於農業灌溉或漁產養殖;河口不是水鳥棲息的溼地,而是萬噸船舶進出的國際港埠;甚至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法定」認證,身分只是條「防洪排水溝」,連河川都躋身不上。
最奇特之處,恐怕非那浪漫到不行的名字莫屬。很多人可能好奇,如此跳脫地緣邏輯、天馬行空的名字,到底打哪來?
愛河之名,其實源於一場美麗的誤會。六十多年前,在初成情侶約會勝地的愛河下游,聚集了許多出租小舟供情侶談情說愛的業者,其中以詩人呂筆取名的「愛河遊船所」最負盛名,五個字的招牌直挺挺地豎立河畔。一九四九年一場颱風過後,愛河發生投河殉情事件,初抵高雄的《新生報》北部記者,誤以為河畔甫遭颱風拆解、僅剩「愛河」二字的招牌便是河名,於是以愛河殉情為標題進行報導,經媒體傳布,愛河之名始不脛而走。
然而更早之前,日治時代的愛河原名「高雄川」。隨著一九二○年打狗更名為高雄,一九二四年再升格為州轄市,日人明定這條自北而南流貫高雄市的河為「高雄川」;因當時主要用於工業運輸,也稱作「高雄運河」。但運河二字,總容易讓人以為它是一條純由人工打造的水道。
時間拉回距今百萬年前,愛河河道還只是低於海平面的淺海海溝,潛藏於潟湖底下。受到蓬萊造山運動的影響,地層不斷抬升隆起,海溝終於升出水面,河的輪廓逐漸明顯。乍現的愛河,尚無今日清楚而固定的單一河道,模樣與其說是一條河,倒更像一面水脈縱橫交錯、埤塘密布的水網。今日聞名的澄清湖、金獅湖、蓮池潭等湖泊,從前都與愛河連為一體。
天然河川或人工運河?
根據史料,最早定居愛河流域的,是平埔族馬卡道族人,他們多以捕食河中魚蝦為生;其以刺竹(族語發音為打狗)圍繞住屋的習慣,便是高雄舊名打狗的由來。清朝時,沿岸屯墾的漢人逐漸增多,先民以「港」稱呼愛河不同河段,自上游而下,依序有船仔頭港、田尾港、烏魚港、龍水港、頭前港、後壁港等,顯見當時尚無統一河名的愛河,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動脈,河岸遍布渡口。
流域面積僅五十六平方公里的愛河,發源於高雄縣仁武鄉八卦村的草潭埤,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流域,都在高雄市內。在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領路下,我們實地走訪了草潭,只見綠色潭水平靜無波,面積加總起來約一個足球場大。
魯台營帶我們走向潭邊一處水閘門,「愛河源頭恐怕已不可考了。現在愛河的水源除了雨水,大部分來自高屏溪水。」原來,愛河早在清朝時,即與高屏溪發生關係。一八四四年,曹公新圳築成後,愛河水源便不再局限於八卦寮草潭埤盛裝的雨水,而是透過人工渠道與南台灣第一大河接軌,作為穩定的農業灌溉水源。
越過中山高速公路來到高雄市北端,在離源頭不遠的此處,愛河尚無構築水泥人工河岸,兩岸草木扶疏,天然質樸的模樣與下游的都會氣息,判若兩河。「十年前,愛河最上游一帶還有大片的菱角田,後來因都市計畫的變更,農田都變成了住宅區,田園風光不再,全都起了高樓。」魯台營指著我們眼前小小的,或許是高雄市最後的一塊菱角田,面露感慨。
愛河與高雄,一條河與一座城市之間的百年情牽,又豈是這片消失的菱角田能夠具體而微?城市的強壯,憑藉河流提供養分,必要時還得與河爭地;但相對地,一旦城市富庶起來,河流也可能得到加倍的報償。魚水相依、脣齒相伴的利益共生,百年來一直框架著愛河與高雄的關係。
「清朝時,愛河河口的水很淺,有些地方,退潮時捲起褲管即可涉水而過。」投入愛河文史工作逾二十年的高雄市文化愛河協會理事長許玲齡告訴我。站在現今河口處的高雄港真愛碼頭,望著眼前船隻來來去去,這裡目前水深約四公尺,徒步涉水穿梭兩岸的情景遙遠得令人難以想像。如同時下流行的塑身整形,近百年來,愛河的身體也經歷過大幅度的「改造」。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愛河及源頭】
全長僅十二公里的愛河,是台灣的知名短河,論長度,還不及濁水溪的十五分之一。由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流域都在高雄市內,因此,歷代愛河的變化演進,猶如高雄城市發展軌跡的參照。
發源於高雄縣仁武鄉八卦村草潭埤的愛河,屬於平原型河川,水源百年來多來自雨水;直到一八四四年曹公新圳築成後,才不再僅仰賴草潭埤盛集的雨水,而透過水圳與高屏溪銜接,從此有了穩定的農業灌溉水源。
日治時期,愛河進入改頭換面的嶄新階段,從此「變身」為一條工業運河。一九○八年,日人將為濬深高雄港而抽掘的砂石,填於鄰近愛河出海口的淺灘地上,造就了台灣第一塊大規模海埔新生地──哈瑪星,化為桑田的滄海,成為高雄現代化社區之首。一九一二年,日人進一步將愛河濬深,以咕咾石固定河道,並將原本河口之一的後壁港逐年填平,並將濬港與濬河之砂回填於愛河畔、有清朝台灣四大鹽場之稱的瀨南鹽場上,才有了日後繁華的鹽埕區。
愛河曾是台灣重要的工業運河,周遭磚廠、水泥廠、木材合板廠及工業區林立。歷經嚴重水汙染後,重生的愛河正朝向擁抱人群、生態的方向前進,已成大眾休憩旅遊的最佳場所。
- 發源地:高雄縣仁武鄉八卦村草潭埤,約北緯22度41分52秒;東經120度19分34秒
- 主流長度:12公里
- 入海口:高雄港真愛碼頭與光榮碼頭之間
- 流域面積:56平方公里
- 流經地區:高雄縣仁武鄉、高雄市
- 流域人口:約七十二萬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六年,高雄市舉行鐵人三項競賽,三百多位選手躍入整治後的愛河進行一點五公里長泳。(圖片提供/聯合報系)
[Not a valid template]↑ 隨愛河整治成功,端午龍舟賽重回愛河舉行,二○○五年更首辦夜間賽。(圖片提供/聯合報系)
[Not a valid template]↑ 愛河最終注入高雄港,作為高雄重要地標、高八十五層墨綠色的東帝士大樓,就矗立於河口不遠處。(攝影/齊柏林)[Not a valid template]↑ 午后的愛河波光粼粼,從七賢橋到建國橋之間的河段,是高雄市立七賢國中帆船班同學們練駛OP帆船的最佳場地。(攝影/安培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