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大視域】邁向零廢棄的社會 從台灣到全球的環保風潮

撰文/楊駿北(經典雜誌撰述)

3R」—Reduce(垃圾減量)、Reuse(延續物命)與Recycle(資源回收),雖然不是一個嶄新的觀念,但在地球暖化日益嚴重、能源供需不均的時局裡,卻是更需要不斷深耕的環保意識。

就環境觀念來說,「3R」反映出要在資源還沒正式成為垃圾前,就能夠回收、分類、再利用,使之物盡其用。

從經濟效益來看,「3R」打破了以往認為環保與經濟不能兼得的刻板印象。在社會風氣的推廣上,「3R」所強調的,就是鼓勵民眾重新發現生活的新價值,減少浪費,並且愛物惜物,以「心室效應調節溫室效應」。

但一如許多的典範理論皆有接受質詢的義務,「3R」同樣有值得檢驗的空間。第一個課題便牽涉對環保本質的認識:民眾對廢棄物處理,能否以純粹的保護環境為出發點,不受到其他因素左右?

以台灣現行的資源回收制度來看,透過經濟市場的機制,確保資源物品確實回收再利用,或得到妥善處理,並能讓參與者獲得合理補助。

然而,即便此制度提供誘因,但是近期因受景氣影響,原物料需求減少,導致廢紙、廢塑膠、廢鐵及廢鋁等回收物料價格低落(以廢塑膠容器為例,二○○七年十二月每公斤約十六元,二○○八年十二月每公斤約四元),影響資源回收體系的成效。

但是,「3R」的原意,不就是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之下,鼓勵民眾自動自發地參與,無論景氣好壞,應該不致影響參與環保的意願。

第二個課題,則是來自新觀念的挑戰:現在各國口中的資源回收再利用,可是真正的環保?「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C2C)理念,就是質疑現行「3R」缺失的挑戰者。

簡單來說,「搖籃到搖籃」的理念,力圖矯正以往產品從製造、銷售到報銷,只能一次性消費的缺失,轉而鼓吹新一波的產品設計理念,採用可以升級回收(up cycling)的材料,避免廢棄物因降級回收(down cycling)產生有毒物質。

一直以來,環保政策不就是在不斷的對話與修正中,找出最適宜的路線嗎?這些彼此衝突的意見,其實並未抹煞「3R」的美意,反而是在為建構更終極的零廢棄社會打下基礎。

推動「3R」還突顯出做環保除了需要公部門縝密規畫,也需要民間積極回應。慈濟基金會便是其中具代表性、熱情響應環保工作的民間團體之一。

垃圾減量方面,光以大林慈濟醫院手術室為例,從不織布手術帽改用布質手術帽後,每年約可節省一萬四千四百頂手術帽的廢棄量。大林院區上下做環保的善念,在二○○六年獲得第十五屆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的肯定。

垃圾再利用方面,慈濟基金會將回收來的寶特瓶,經過粉碎之後,再經由過濾造粒等過程,最後再抽紗織布,製成各類環保再生的製品,諸如環保毛毯。

從二○○六年十月底至二○○七年十月中,慈濟基金會一共回收了兩百九十九萬多支寶特瓶,合計再製出兩萬六千多條環保毛毯,當年度分別在台灣、菲律賓、美國和澳洲等地,用作冬令發放與社會救助等用途上,既環保又助人。

在資源回收方面,慈濟基金會的環保志工們,於二○○七年從舊衣物、銅、白鐵、鐵、鋁、廢五金、玻璃、寶特瓶、鋁箔包、塑膠、紙類與其他廢棄物當中,合計回收總重量達一億四千八百三十三萬多公斤。

環保社區化與環保人文化,可說是慈濟基金會做環保多年來的一大特色:秉持愛護地球的理念,吸引社區鄰里來共襄盛舉;志工將回收來的物品,以最快的速度加以分門別類,再轉交給回收廠商,整個流程務求通順。

又如環保志工在揀選寶特瓶時,用心檢視,挑出魚目混珠,不符合分類標準的資源物;參與環保工作,就是修身養性的過程,學會放低身段,從白領到藍領,不分階層,齊心膚慰大地。

協力邁向零廢棄社會

從政府到民間的努力,推動《經典》在此刻推出【環保大視域】專題系列,從國際視野出發,報導世界各地如何利用「3R」帶來的效益與效應,提供台灣在邁向零廢棄家園的理想目標上,可供借鏡之他山之石。

本期緊扣世界脈動、首先報導去年十一月於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NUTEC」展,這是一次遵循「搖籃到搖籃」原則的設計展,展示世界各國以真正「綠色」的產品材質與技術,從原物料與產品設計著手,為環境正義進行交流,逐步實踐零廢棄社會的願景。在接下來的系列報導中,《經典》也將親自派員前往亞洲各國,並遠赴西歐與中南美洲,探查世界各地的環保議題。

《經典》也深知,達到零廢棄社會是一條需要時間與耐心的道路。

正由於世界各國的發展程度不一,對於生活環境的意識也有所差異,對廢棄物處理的態度與作法自有不同,即便是帶著衝突與爭議的例子,同樣能提供讀者多面向的觀察角度。

透過報導代表性的模範城市與其環保政策;在不同文化處境下的團體與市井小民,如何在生活作息中「做環保」;帶領讀者同時觀察環保的巨視面與微觀面;或者省思從破壞環境到守護環境的過渡期,探討各種可能性,是《經典》將陸續前進不同地區,帶回「3R」與其他最新環保觀念的初衷。

台灣歷經工業化發展,製造出可觀的垃圾,也幸而環保觀念逐步深植民間,各項廢棄物處理政策才能妥善推行,扭轉以往垃圾滿街的陋習。

換個角度來看,廢棄物處理的觀念,牽連著社會的文明程度、國際形象與經濟發展,以及心靈自在的程度。

所謂「敬天、愛地、惜物命」,其根本道理,說的就是人與環境的關係,應當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透過【環保大視域】的系列報導,《經典》為台灣與世界努力邁向零廢棄的路上,支持勉勵。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披在南非朋友身上輕軟而溫暖的毛毯,來自寶特瓶的回收與再製;從廢棄物到毯子的製程,充分詮釋了垃圾減量、延續物命與資源回收的最佳範例。(攝影/張哲夫)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