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習茶風氣熾盛的台灣,茶人如明星般閃耀在藝文圈茶業界,蔡奕哲並不顯得特別出色,即便茶界沉潛已三十餘年,除了行事低調謙遜,或許更因為他選擇的主要舞台,不在繽紛茶席,而在偏遠茶山。
大塊頭的仙風道骨
綁著馬尾辮,一身布衣打扮,塊頭不小,看似粗獷,說話卻輕緩有條理,理工科出身的蔡奕哲,曾經任職收入豐厚的工程界,但因無法忘情品茗奉茶之美,人生道上轉了一個大彎,嗅著茶香一腳拐進了茶的世界。
從最早與出家師父習茶,三十年來與茶相關的茶藝、香道、插花皆努力涉獵,但認真掐指算來,真正喝茶的時間卻只有二十年。原來,學茶的前十年,他沒辦法喝茶,因為每喝必拉、必吐,但沒來由地就是獨鍾泡茶的氣氛、奉茶的精神,因而還是想盡辦法接近茶,進入與茶相關的產業服務。
回憶起愛茶卻不能喝茶,最初以為是自己的身體太過敏感,一九九六年下鄉拜訪茶農,無意間喝到一杯乾淨的茶,身體並無出現任何異狀,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也是可以喝茶的,後來輾轉得知或許正是那時期的台灣農業仿效工業追求效率,茶農在農藥、化肥上「盡情揮灑」,這些茶葉裡的化學物質才是導致身體無法負荷的原因,自此也開啟了他推廣有機茶的宿命。
相對於現代人對食安深具危機意識,以及對有機商品的看重,二十年前,當蔡奕哲開始鼓吹有機茶時,許多人是把他當瘋子、傻瓜看待的。早期在努力說服茶農改變的過程中,大家對有機嗤之以鼻:「咁有可能?」被茶農轟出大門,吃閉門羹、接受冷嘲熱諷更是常有的事。
陪伴有機茶農的改變
陪伴茶農從慣行農法轉型有機,一般來說三年時間跑不掉,他坦承,剛開始過程很煎熬,除了產量實質銳減,茶葉外觀不好看,生計上更面臨極大壓力。
前坪林茶葉產銷班第七班班長余三和,在堅持改種有機茶的過程中,就曾面臨父親的責難不諒解,甚至一度不願與他說話。不打藥、不除草,以草生管理栽種的茶園看起來外觀荒蕪不整齊,被鄰居親友認為是偷懶不事生產,期間忍受眾人的訕笑質疑等種種挫折,所幸太太一直相信看似傻氣,實則對生態有遠見的余三和,蔡奕哲也在精神與知識上給予支持陪伴,近年來余三和已逐漸做出成績,甚至帶動了坪林其他茶農的模仿效應。
跟著蔡奕哲走上茶山探訪另位有機茶農王有里,他是台灣第一批有機茶農,談到自己會從慣行走到有機,理由卻令人痛心:弟弟因為噴藥白白送命,從此斷然不碰農藥。在轉做有機之後,從過去的一季產量一千二百斤,到目前只能有三百斤,但是因為茶質乾淨,可以售出比慣行茶更好的價格。
山上的茶農都很謙虛,常常說自己「嘸讀冊!」,但是對於茶園裡的生態動靜卻是如數家珍、瞭若指掌,「不要看到害蟲就想趕緊撲殺,這樣反而會讓害蟲產生危機感,迅速大量地蔓延,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四十年的種茶經驗,已經進入與蟲蟲共生、共舞的境界,王有里清楚了解每一種蟲的活動頻率、生存法則,知道施了有機豆肥,反而吸引更多蟎類危害等等課本上學不到的實務知識。
蔡奕哲回憶起二○○九年第一次見到王有里時,他極度木訥幾乎不會講話,隨著有機茶的受到肯定,茶農也愈來愈有自信,現在解說起茶園生態風趣生動,因為對自然的關注更甚於茶,有些話語常帶給參觀者震撼啟示,「對我們聽來是哲理,對他們來說卻是生活。」在一旁陪伴多年的蔡奕哲如是註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坪林茶園俯瞰國道五號高速公路,開發與保育是恆常的拉扯。茶山保育除了募一顆茶農願意改變的心,茶田的條件也需獨立不受鄰園汙染。
[Not a valid template]↑ 嘉義茶農簡嘉文試著以最順應自然的方式種茶,老天給多少就收多少。
[Not a valid template]↑ 蔡奕哲帶著外國學員一起體驗揉茶。茶山保育亦需從教育著手,訓練對茶的正確認知,方不受廣告迷惑誤導。(圖片/蔡奕哲)
[Not a valid template]↑ 茶山保育的工作無法速成,需滴水穿石慢慢積累,當人與自然都能和諧共處時,喝一杯乾淨的茶也不再是夢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太好这个茶的世界有人正视这件事。觉得喜欢喝茶,拼命说茶的各种益处,却不断生产有化肥的、农药的茶。真的太伤害土地、伤害人!蔡老师加油!王有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