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風景】鄭巧鈺 台灣非醫療專業者的前線救援之路

▲ 攝影/安培淂

撰文/陳怡臻(經典雜誌撰述)
圖片提供/無國界醫生台北辦事處

於醫療人道救援,你我能做什麼?三十八歲的鄭巧鈺,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但前線的救援足跡卻已踏遍世界各國。她,是無國界醫生組織在台灣招募的首位非醫療專業人員,現為該組織台北辦事處的經理,負責台灣的宣傳與推廣,以及國際間的跨國溝通。

回想一下,當我們偶有機會聽聞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事蹟時,主角是否總圍繞在身處槍林彈雨、水深火熱中搶救病患的醫護人員身上?鮮為人知的是:這背後其實有一群堅實的團隊,支撐著醫療行動的進行。

你能想像後勤的運作有多複雜嗎?而鄭巧鈺身為非醫療專業人員,又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鄭巧鈺在台北出生,南非長大,二○○四年在英國修讀會計系畢業後返台,於事務所擔任審計,過了兩年「合情合理」的人生。

有一天,她偶然在新聞裡看見「蘇丹政府針對特定種族進行攻擊」的新聞,透過影像,看著自己成長的土地上,有那麼多難民遭迫害、亟待救援的生活時,她開始思索:自己所學是否還能為社會創造其他價值?

重返非洲,親臨前線

一則新聞,觸動了鄭巧鈺重新思索自己是誰、該往哪去。憑著一股熱忱,她沒想太多就提出辭呈,開始找尋能為難民「做點什麼」的機會。

這時,她得知一位親友將隨台灣路竹會前往非洲的索馬利蘭進行義診,需要一位非醫療背景的志工隨行,她便立即報名前往,踏上這為期三週的「前線」初體驗。

因為是義診,一行人得帶著設備走走停停,每到一個新村莊,就要重新設置醫療站,然後再卸下所有裝置,前往下一站。鄭巧鈺除了協助搭置,也負責其他醫療以外的庶務,例如:引領當地病人掛號、發號碼牌、量血壓和耳溫、領藥等。同時,此行也有當地醫學院的學生隨行義診,一方面協助翻譯,一方面當作是見習。

鄭巧鈺回憶,每天工作一結束,所有人體力都快透支,這些學生卻不能休息,還得繼續唸書、整理筆記。「記得當時他們跟我們說義診結束後,馬上就要期末考了。」這些在匱乏環境裡,努力把握機會學習的學生,鼓舞了鄭巧鈺,也堅定了她持續探索前線的心。

路竹會的全名為「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是一個由牙醫師劉啟群發起、運作超過二十年的專業義診團體,醫護人員和志工每月都會前往台灣的偏遠地區或部落義診,每年也會安排三到六次不等的義診團,前往急需醫療救護的國家服務。

從索馬利蘭回台後,鄭巧鈺立即加入路竹會,成為正式員工,往後三年,她隨團深入國內外各個村落、穿梭於各種不同條件的地區,替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義診,為她的前線救援之路打下了穩固的基礎,更因此與「無國界醫生組織(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MSF)」結下不解之緣。

在路竹會舉辦的某次論壇中,她認識了無國界醫生的成員與工作,並訝異於其驚人的救援效率與後備團隊的整合能力。「那真的是我第一次聽到『無國界醫生組織』,然後就一直把它放在心上,當成努力的目標。」

當時,無國界醫生對申請非醫療專業人員的基本要求是,除專業技能以外,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前線工作經驗。鄭巧鈺自認經驗不足,雖不敢冒然嘗試,卻誘發她開始思索:該如何「靠它更近」。

鄭巧鈺考量過去所參與的巡迴義診,通常因為站點多,移動必須迅速,較難看見醫療行為在當地發生的效益,因此二○○九年她再度轉向,投入了由台北醫學大學執行、須駐地兩年的史瓦濟蘭醫療團。

對她來說,這次工作的「內容」與過去差異不大,但「模式」卻差很多。因為停留在當地時間較長,她開始學習如何與團隊交流情感、經營關係,同時也累積了許多在外地舉辦醫療教育訓練的經驗,完成了出發前的初衷和對自己的期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路竹會」名稱取自路途延伸、竹節謙虛,每年號召一批又一批不同專業的志工,走訪國內外偏遠村落義診,讓台灣的人道精神在全球開枝散葉。(圖片/台灣路竹會)
[Not a valid template]↑ 工人以鋁製模組為MSF架設醫院,其可依地勢調節高度,亦可重複拆卸組裝。
[Not a valid template]↑ 身處戰區,連一般婦女的生產都成問題。一位南蘇丹患有妊娠併發症的孕婦,在眾人協助下被送上飛機,目的為前往MSF在當地的醫院就診。
[Not a valid template]↑ 走過半世紀,分工精密的MSF後勤團隊,已協助無數醫護人員完成救援任務,更向世人證明:你我都能用專業,造善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