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風景】艋舺囡仔的逆襲 辜凱鈴

撰文/陳歆怡(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楊子磊(經典雜誌攝影)

光燦爛的萬華貴陽街與西昌街口,早市的人潮熙來攘往,一台迷你推車前,一位頭帶鴨舌帽、蓄著短髮,眼神有點睏但笑容滿面的年輕人,正向參加導覽的學員們開講:「這個零嘴是一種台日混血零食,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傳入一種叫做葛切的和果子,但是台灣人吃不起,就改以地瓜粉來製作,沾料則用閩南人愛吃的麵茶取代較昂貴的黃豆粉,結果大受歡迎,就這樣流傳下來。但是現代人嫌製作費工,全台北還維持古法、新鮮現做的恐怕只剩我一家。」

「哇,好想吃吃看。」這是由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規畫的「萬華女老闆創業故事」導覽課,學員們忍不住要品嘗,只見老闆俐落地從推車上的櫃子舀出軟軟QQ的乳白色小點心,倒上綿密細緻的麵茶,還沒入口就聞到撲鼻的麥香,接著是此起彼落的讚歎聲——「好吃!」「好懷念的味道!」

就在眾人還沉浸在味蕾上的小確幸,老闆卻話鋒一轉:「除了賣涼粉,我還有另一個身分是做社區營造。萬華是台北的發源地,貴陽街更是萬華最早的街道,這裡保有很多歷史悠久的產業,有適合相遇聊天的騎樓空間,更有溫暖的人情。希望大家放慢腳步,多體會萬華的庶民文化。」

一九七八年次的辜凱鈴,在貴陽街上以攤車形式賣涼粉五年有餘,因為日日駐守街頭,有如貴陽街的情報交流站,又由於個性豪爽、急公好義,被朋友暱稱為「涼大」、「涼粉管/館」(「館」有地方角頭的意思)。前年底,辜凱鈴與一群朋友自我命名為「好管家」,推動多樣的社區活動,今年初,大夥兒共同成立「台北市好管家街區振興協會」,希望永續經營社區,辜凱鈴則在眾望所歸下擔任理事長,日子更加忙碌。

古早味牽引情感記憶

街頭小販與社造推手,兩種乍看不相干的身分,在辜凱鈴身上巧妙結合,且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然而,五年多前,初從父親手中繼承涼粉生意的辜凱鈴,曾走過人生換軌的艱辛摸索期,更是社區的陌生分子。

辜凱鈴原本在生技公司任職,有份穩定的薪水,五年多前,父親「涼粉伯」因為長年辛勞,身體累垮而宣告退休,她不捨父親的手藝就這樣失傳,也為了「延續家族的光榮感」,辭職回家主動接棒。

年高七旬的涼粉伯雖然感動,卻很心疼長女:「我做涼粉五十年,換得四個孩子順利升學、找到好頭路,代價卻是我的手做到壞掉。她一個女孩子怎麼要扛下這麼吃力的工作?我勸她回去上班,她卻硬要做。個性可能也像我,意志力很強!」
這天,我們一大早來到辜凱鈴家,從十公尺外就聞得到空氣裡飄著麥茶香,以及「哐哐哐」打鐵般的響亮聲響,入門後,只見辜凱鈴守在瓦斯爐上的滾筒式烘焙機旁,拿木條規律敲打著高溫的滾筒,「這台烘焙機有三十多年歷史,是當年在鐵路局上班的祖父設計,但機器只能取代在大鍋上翻鏟麵茶的動作,必須規律敲打筒壁,麵粉才會均勻受熱,也避免麵粉黏在筒壁而燒焦,不然整筒就要報廢了。」辜凱鈴說。

為了堅持品質,辜凱鈴還自己摸索、精進製程,除了使用高級麵粉、地瓜粉,且改以小火慢焙,炒出的麵茶香氣更持久且細緻,涼粉更是堅持當日新鮮製作,代價卻是她前半年雙手都又腫又痛,還一度累倒。

然而,真正的考驗不是粗活,而是站上街頭販賣。辜凱鈴的家遠離萬華的核心街區,念書或上班時活動圈都不在萬華,因此原本對萬華並不熟悉,「剛開始擺攤,都沒有人搭理我,可能我上班族當久氣質有點格格不入,又感覺在地人有點排外。長輩還會懷疑我,是不是找不到工作才來擺攤。」為了不影響行人動線,辜凱鈴小心翼翼地把攤車夾在路口紅綠燈跟廊柱間的小縫隙,下雨就撐小傘,想上廁所也不好意思跟旁邊店家借,站沒多久就乏力了。

「我的優點就是把吃苦當吃補,相信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磨了半年,辜凱鈴的笑臉與主動寒暄,逐漸打入周圍,更博得新、舊客人的好口碑。

融入了貴陽街的日常景色,辜凱鈴更積極探尋故鄉生命力,「我的老師就是客人、身旁的店家,或是有時出現的文史導覽員,如果聽到感興趣的事物,我會再上網追查,或是徵詢不同的人。」

她發現,貴陽街雖然沒落,卻像顆曖曖內含光的寶石;三百多年前,清朝泉州漢人初入台北,在今天的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稱作「大溪口」的地方進駐,與行駛獨木舟的平埔族人用番薯交易,而後貿易頻繁,形成了固定市集,逐漸成為台北最熱鬧的地方,而平埔族對獨木舟的稱呼「Bangkah」也成為艋舺地名由來。

如今,貴陽街週邊的土地公廟、媽祖廟及市定古蹟青山宮仍守護著虔誠的人們,一些百年老店也還屹立,然而最吸引她的,是這條街上每天都在上演的溫馨人情故事。例如,辜凱鈴隔壁攤的餛飩麵老闆娘,原本父母同在街上賣餛飩,她自己在附近賣果汁,去年,她的父親骨癌過世,接著母親中風,還有個長期洗腎的姊姊,但她沒有被不幸打倒,毅然扛下沉重的家計,「街坊鄰居聽聞後都很心疼,每天都有人自動過來幫忙,老客人也會自己端菜、收碗,總之用各種方式給她支持。」

「社造是為了促進人與人間的關懷。」對辜凱鈴而言,社造的種子早在心中種下,二○一四年,一場看似簡單的掃街行動,則讓辜凱鈴遇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好管家」也由此成形。

時間得推回二○一三年,當時一位萬華世家的後代黃適上,發起名為「西京」的文化藝術推展組織,並在萬華剝皮寮駐點,逐漸匯聚了一群的志工,有趣的是,這群志工大部分都不是萬華在地人,卻由衷認同萬華的文化價值。

台大政治系大四學生李佳穎,是當時「西京」最年輕的志工,二○一四年,升大二的她提議以「打掃貴陽街」作為觸發鄰里交流的媒介,隔年,這項名為「日光計畫」的掃街活動更延伸出座談與導覽,還找來龍山國中及萬華扶輪社的協力。

「當時,凱鈴姐是我們的頭號導覽員,還每週都帶家人來掃街。最讓我驚奇的是,她不只介紹涼粉典故,還能細數萬華市街的歷史人文,更掌握許多街頭情報,比我這個大學生還會做田野、找資料。」李佳穎說。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走在萬華市井,人與人的關懷互助隨處可見。例如在「好管家」成員穿針引線下,直興市場的數家攤商,每週兩次把賣剩蔬果免費提供給附近教會做公益。
[Not a valid template]↑ 為了促進鄰里情感,辜凱鈴與社區伙伴共同舉辦過「艋舺老街藝術節」,洗衣器材用品店秀出各式老熨斗。(圖片/好管家)
[Not a valid template]↑ 與祭祀文化緊密關連的北管音樂,在萬華仍活潑存在。啟天宮啟義社社長蘇再生(左三)出席萬華社大北管課,樂於提攜後輩,傳承文化。
[Not a valid template]↑ 貴陽街除了有歷史悠久的宮廟及產業,更有豐美的人情味。「好管家」相信,只要人與人互助關愛,這條街將持續燦爛。(圖片/好管家)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