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歆怡 / 攝影/劉子正 / 第243期2018.10 【歲時風土紀】 富里 穀稻秋聲音樂節 行道樹、公園與綠地在台灣都市中比例偏低,僅能有「功能性」用途,除了遮蔭、防風、隔絕噪音、休閒遊憩之用外,行道樹更可扮演多樣的角色。 0
撰文/陳歆怡 / 攝影/劉子正 / 第235期2018.02 【篳路台灣】太魯閣橫貫道路風雲 從理蕃警備到觀光勝域 開鑿於大理岩峭壁上的錐麓古道,前身是日治時期警備道。俯瞰落差六百公尺的立霧溪,驚心動魄,太魯閣橫貫道路歷經百年變遷,地景壯闊。 0
撰文/陳歆怡 / 攝影/劉子正 / 第232期2017.11 【篳路台灣】從家山到里山 淡蘭古道復興大計 淡蘭古道路網聯通台北與宜蘭兩盆地,由於山脈層疊,山路須不斷越嶺。如今古道與水梯田已功成身退,卻召喚許多有志之士,重現里山精神。 1
撰文/陳歆怡 / 第230期2017.09 【考古台灣】再探南島語族考古 從台灣出航 考古學家推論,台灣是史前南島語族的起源地,源自六千至四千兩百年前,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先祖,在台灣形成南島語,再將文化擴散至東南亞。 0
撰文/陳歆怡 / 攝影/劉子正 / 第230期2017.09 【篳路台灣】百年官道行腳 清代全島縱橫大計 一世紀多之前,台灣長途旅行或遞送郵件、公文都靠徒步。清代官道,以府城台南為中心,從南向北延伸,牽動原漢勢力的消長,也為鞏固政權。 0
撰文/陳歆怡 / 攝影/劉子正 / 第228期2017.07 【篳路台灣】金包里大路 重返步行年代 三百多年來,金包里大路曾有狩獵、迎娶、採硫、擔茶、趕牛等活動,是北台灣古道中,遺跡最豐富、保留原始路段最長的一條庶民道路。 0
撰文/陳歆怡 / 攝影/顏松柏 / 第225期2017.04 【篳路台灣】甜蜜鐵支路 五分車王國的消失與重生 虎尾糖廠五分車是現存唯一載運甘蔗的火車,甘蔗採收時,可見最慢與最快的軌道運輸在此交會。部分糖廠如今轉型文化觀光,糖鐵也得到重生。 0
撰文/陳歆怡 / 攝影/顏松柏 / 第224期2017.03 【考古台灣】台灣玉千年風華 史前玉器的流通之旅 列為國寶的人獸形玉飾,屬兩千多年前卑南文化晚期裝飾品,做工精美。淵遠流長的玉器文化,讓人窺見史前人類活潑潑的生活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