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記憶】老房子變奏曲 日式住宅的保存與活化

撰文/林佳禾(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大的鐵皮棚架,罩著一棟外觀已有明顯歲月痕跡的建築物。鋪滿黑瓦的斜屋頂、覆上雨淋板的外牆、抬高的室內木地板、一扇一扇的隔間拉門、……無一不是台灣人所熟悉的「日本厝」元素。

走進屋內,一座重現日本時代花蓮港廳街廓格局的立體模型映入眼簾,以蜿蜒的美崙溪和起伏的花崗山為基底,一棟棟木造的日式房舍,疏密有致地分布在一九二○年代都市計畫所模塑的城市景觀之中。

這裡是在地人口中的「將軍府」,它隱身在美崙溪畔的一方角落,最初是一九三○年代建給日軍花東指揮官居住的寓所,連同四周十來戶規模較小的住宅,形成一片日本軍官的小社區。到了戰後,這裡成為另一批軍人家庭的家園,以國防部列管的「復興新村」之名,又度過了一甲子的歲月。房子本身雖然上了年紀,但家家戶戶的院落裡花木扶疏,優美的綠意環境,即便是在「後山」花蓮,仍顯得十分難得。

二○○○年以後,在老舊眷村改建的政策下,政府原本要將復興新村拆除,但引起在地里民與文史工作者的關注,積極爭取保存。結果,在二○○五年由花蓮縣文化局以「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之名,登錄為縣定古蹟與歷史建築。

將軍府這樣的故事,並非特例。

台灣經歷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隨著從「內地」來台的移民日增,以木造結構為主的日式住宅,不論是官方單位建造給公務人員居住的官舍,或是民間株式會社、住宅營繕組織甚至專業技師自建的民宅,很自然地成為當時島上的尋常風景。

戰後,許多日式住宅(包括絕大多數的官舍和一小部分的民宅)被國民政府接收,成為國有財產,而且因應當時的居住需求,權宜地繼續做為公家單位的配住宿舍。沒料想,此後數十年間,台灣快步走向現代化,木造的房屋不斷被鋼筋混凝土的樓房所取代,唯獨這些公家宿舍,因為開發不易,不少得以留存下來。

如今,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查詢系統上,以關鍵字「宿舍」進行搜尋,可以找到近一百七十筆文化資產,其中幾乎全部都是日本時代所建、戰後成為公家宿舍的日式住宅。

打破古蹟的標準型

值得玩味的是,這些分布範圍遍及全台的老房子,被登錄為文化資產的時間幾乎都在二○○○年以後,其中又以二○○三至二○○八年間為高峰,近來雖有趨緩,仍在持續增加中──日式宿舍,堪稱是台灣近十年來古蹟保存的最大宗項目。

台灣對文化資產的觀念向來淡薄,直到一九八二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施行,古蹟的意義與價值才逐漸為社會所認識。一開始,古蹟指定是專屬於中央政府的權責,主攻古蹟修復的建築師胡宗雄指出:「當時最重要的標準是『時間』,歷史不夠久遠,通常不太會被認可。也有民族情結的問題,有些人會認為日本人的東西沒什麼好留的。」因此,日本時代的建築物,直到一九九○年代末,在古蹟殿堂裡仍如鳳毛麟角,少數獲指定者,也不脫主流建築史所偏重的大型公共建築,「總之很少人會去注意庶民的、生活的建築。」

一九九七年,〈文資法〉針對古蹟分級制度做出重大修正,將原本依文資價值高低區分的三級制,改為依主管機關的行政層級分為「國定」、「省/直轄市定」和「縣/市定」三種類別。此舉,不但賦予地方政府自行指定文化資產的權力,更造就一場具里程碑意義的保存運動。

當時,從黨外運動時代就因文人騷客雲集而素有名氣的台北市紫藤廬茶館,發生了經營者周渝和早年將房子配住給其父親的財政部之間的產權爭議。原本要被強制收回的紫藤廬,經藝文、學術界人士發起搶救運動,在一九九七年七月成為台北市史上第一批核定公告的市定古蹟之一,也是台灣史上第一棟成為文化資產的日式宿舍。

搶救運動成員、當時還是碩士班學生的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博士張維修,回想起審議的過程,印象仍然鮮明,「當時古蹟委員都在問:『這種房子那麼多,為什麼要保存這個?它有什麼價值?』坦白說,我們還真講不出來。它不但沒什麼特別,還長得怪怪的,一半西式,一半日式,甚至有違建。」

「紫藤廬只是普通的民宅,它的價值在於長期使用累積出來的空間感。換句話說,我們談的不是硬體,而是人與這個空間的關係,以及這個空間之於都市的意義。」張維修認為,法令的變革,讓紫藤廬打開了難得的歷史機會,「從地方的角度出發,才看得到文化資產的價值,可以有龐大而複雜的多樣性。」

以「人文歷史精神」與「公共空間內涵」建構起文資價值的紫藤廬,是否改變了古蹟保存既定的論述公式?容或有不同的見解,但茶館經營被成功保留的事實,的確為公民社會示範了在地方政府的平台上,「指定文化資產」可以是一個介入都市發展、營造公共議題的有效策略。

二○○二年,中央政府成立「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對國有土地進行全面的清查與利用情況檢討,要求各政府機關必須針對閒置、低度利用甚至被占用的不動產儘快提出明確的開發計畫,否則就要收回標售。在此之中,數量眾多、使用容積少、居住密度低(甚至已成空屋)的日式宿舍,首當其衝,成為被檢討的主要對象之一。

這項政策預期將造成全面性的衝擊,也因此激起許多地方的公民團體和社區組織紛紛發出不平之鳴。經過遍地開花的「搶救」行動,這一波向紫藤廬經驗看齊,以「指定文化資產」抗衡「拋售國有財產」的保存風潮,也就成了日式宿舍在接下來幾年之間,頻頻成為文資審議主角的重要原因。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紀州庵修復後,寬敞的長廊總是讓人流連忘返。(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嘉義檜意森活村是很受年輕人歡迎的新興文創基地,由二十多棟日式住宅組成,它的前身是阿里山林場的員工宿舍群。
[Not a valid template]↑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安排替代役進駐,就近支援社區,也有助維持屋況。(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年逾八旬的日籍茶道家關宗貴女士,在北投文物館演示茶道藝術。
[Not a valid template]↑ 日式宿舍常面臨拆除發展或轉化利用的壓力,高雄自強新村的江愛珠女士,悉心維持自家屋況,提醒了人們老房子原本的居住功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