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這裡每天喔,我走了四十五年。」凌愛嬌拄著雨傘,站在連接走道的穿廊,另一手指向半空,「香菸在二樓包裝好,經過輸送帶,就可以直接下到成品倉庫。以前推車從樓上電梯下來,要從這裡推過去,但是下雨天就會淋溼,所以後來蓋了像天橋的輸送帶這樣。」神采奕奕,眼神發亮,像在帶客人參觀、介紹自己的老家,不說的話,很難相信她今年虛歲已八十。
更難想像的是,型男辣妹聚集的倉庫後方,日夜不停的火車曾經沿著鐵道而來,停駐貨物月台,車廂卸下來自台中、嘉義、屏東、花蓮的菸草原料,裝上製成的盒裝捲菸,送往基隆港,運到殖民母國日本。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竣工於一九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前一年正式爆發,中日戰事方酣,此地很大一部分的建造原因,即是為了生產軍菸,供應給戰場上的日本軍人。
氤氳的蒸氣、鐵道的聲響、黑色的煙煤、濃烈的菸草氣息、工人的吆喝,都已無影蹤,只剩下南北向的長條型倉庫,像是沉默的容器,裝載著不同時空背景下,人類欲望的投射。
「女人的夢想,就在這一櫃了!」快門聲中,是此起彼落的讚歎驚呼,法國的高級時尚品牌愛瑪仕(HERMÈS)正在這裡展出聞名於世的皮革精品,而再過幾天,已成為展覽空間的菸草倉庫裡,就要換成Hello Kitty的粉紅世界。
鐵道沿線的工業地景
日人殖民台灣後,帶來現代化的基礎建設與城市規畫,包括產業發展,殖民統治期間從寶島擷取豐饒的資源,另一方面也為台灣從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打下基礎。
以台北為例,在一九九○年代鐵路地下化之前,今日的市民大道上曾是橫向貫穿城市的鐵道,因著交通輸送便利,沿線分布著許多工廠,十九世紀肇始於西歐的工業化大量生產製造的技術流程,輾轉透過殖民者理性的計畫,來到二十世紀前半的台灣。
從東到西,台北鐵道沿線串聯成一片工業地景,除了松菸,較著名的還有:位在南港,建於一九四二年的「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臺北工場」;位在菸廠東北側,建於一九三五年的「總督府鐵道部新臺北鐵道工場」;今日的華山文創園區,原為建於一九一四年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從華山跨過一旁的松江路,則是建於一九一九年,至今仍在生產台啤的「高砂麥酒株式會社臺北工場」……。
這些工業廠區在戰後全部都被沿用下來,只是頂頭上司從總督府變成中華民國台灣省,南港瓶蓋廠、松山菸廠、台北機廠、台北酒廠、建國啤酒廠,繼續肩負工業使命,鐵道是血脈,讓不停歇的機械運轉與汗水勞動,深深滲入這座城市的肌理。
「這邊是理葉工廠,這邊是切葉工廠、切葉工廠的樓上是捲菸工廠,在底下切成一絲一絲的,送到樓上再捲,捲好之後送到包裝工廠……哎呀這個消防栓應該要做一個蓋子,以前都用紅的蓋子,蓋起來才對,這樣子不好看……這個圓圓的是什麼你知道嗎?就是男洗澡間,對面那邊是女洗澡間,讓工人下班前洗去身上的菸味。」走進製菸工廠,對於一九五○年代年方十六就進入菸廠工作,直到一九九六年退休的凌愛嬌而言,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無比熟稔。
「華視對面這邊被圍起來的,其實是以前的大門,外面有一大片樹像森林一樣,很漂亮,後來都被砍光光,好可惜。不過建築都保留原樣,很好啊!」走著走著,聽到有人興奮大聲地喊著「愛嬌姨」,原來是從小在菸廠托兒所長大,又回來園區當志工的陳淑女,兩人坐在迴廊裡的咖啡店,回首當年,一年一度在大禮堂的國慶表演、運動會、閒暇時種菜捉魚的趣事……彷彿才是上個禮拜的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巨蛋工地下是過去的製菸工場,古蹟活化與開發並存,展現出過往工業空間與發展中都市的應對關係。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過去的華山到當下的南港瓶蓋廠,許多閒置空間因超脫現實的場域特性,吸引藝術家進駐,過渡期後何去何從,有待市民共同參與想像與討論。
[Not a valid template]↑ 華山園區如今以企業化方式經營,舊建築與展品相映成趣,很受一般大眾歡迎。
[Not a valid template]↑ 高聳的煙囪建於一九三一年,連結酒廠的動力來源鍋爐室,不只是華山的地標,更是台北工業化時期的象徵。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