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記憶】等不到新生的教室 閒置校園空間的轉型與挑戰

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天已到盡頭,日頭等不及盛夏來到,高懸在廣闊的天空,曬得人頭暈目眩,潮溼的微鹹飄散在嘉義西海岸的空氣中,成排蚵架外,就是台灣的最西端——隨漲退潮忽隱忽現的外傘頂洲。當鄰近的雲林、彰化海岸紛紛為了經濟發展插上衝天的煙囪與日夜運轉的廠房,嘉義東石海岸卻難得地保有一片廣闊的平地森林。

一群長者從新竹遠道而來,魚貫走進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興味盎然地聆聽導覽員介紹這一大片海埔新生地從當初台糖築堤填土造陸、開墾利用,到地層下陷、海水倒灌以致荒蕪,意外吸引成群候鳥停駐,形成豐富的生態樂園,後來進一步結合溼地與平地造林區域,從與天爭地到還地於自然,於二○一二年正式成立鰲鼓溼地森林園區。

一如大部分的訪客,長者們從展示館出來後,由在地導覽員帶領,前往探訪那些嬌客。儘管冬去春來,仍有為數不少的珍貴候鳥戀棧不去,放眼望去,黑面琵鷺、高蹺、反嘴的優雅身姿,像成串珍珠點綴在平坦的溼地。

位在四股社區的展示館無疑是園區的門面,也是人們與自然生態的觸媒,除了提供遊客完整的環境教育、地方生態展示、主題特展等硬體部分,也肩負訓練在地導覽員與相關資訊交流的重任。它的存在,更是地方發展轉型具體而微的縮影。

村民的共同回憶

「這棵樹是我顧的,以前總共有五棵,修剪成圈圈的形狀很漂亮,有一次放假我自己來這邊修這棵樹,因為主任說這些樹是我們的門面要把它顧好,隔天升旗的時候,主任跟全校誇獎我,他還說,五棵樹在的時候,鰲鼓分校就在,如果五棵樹消失,鰲鼓分校也沒了。」鰲鼓溼地保護協會總幹事蔡恭和帶我們來看他小時候種的樹時,往事歷歷在目。校舍前方的樹因為整建工程,只保留三棵,他的母校下楫國小鰲鼓分校的確已經消失,成為今日的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

儘管新的功能取代了學童朗朗的讀書與嘻笑聲,但就跟保留下的空間一樣,校園的記憶仍然長存。「不管來自何種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社區所有人都曾在此念書,這裡是我們共同的回憶,也是凝結不同的人,一起做事的場所。」蔡恭和說。

從一九六四年在台糖甘蔗園上建校,到二○○六年廢校前夕,全校只剩十二位學生,小小的學校隨著這一方土地而盛衰榮枯,也同時疊合著蔡恭和從都市返回凋敝家鄉,思考個人未來生涯發展的腳步。

二○○五年他懷著創作的夢想回鄉,先在老家魚塭旁堆滿手工藝器材的工寮裡埋頭苦幹,希望能一圓創作夢,而剛剛在台灣萌芽的閒置空間活化概念,也悄悄飄散到偏鄉一隅。當公部門尚未有意識地正視閒置後空間該做何用途時,在友人的鼓勵下,他看出剛被廢棄的鰲鼓分校的可能性,積極奔走、擘畫一個結合工作室、藝品展售、旅客諮詢、住宿、會議交流的綜合空間。適逢政府相關單位推動鰲鼓溼地轉型為生態園區,所以儘管蔡恭和並沒有真的實現當初的想法,他腦海中的構想竟成為往後空間改造的藍圖。

二○○八年由東石鄉公所成立自然生態展示館,二○一○年移撥林務局整修,二○一二鰲鼓溼地森林園區開園,二○一四年委由台北野鳥學會進行遊客服務和展館解說,在公部門經費挹注與專業團隊的進駐之下,鰲鼓分校的空間逐步成為一個連結地方文化與自然生態的完整場館。

「以前會想,學校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容許外面的人來胡搞瞎搞,我們的生活和記憶都在裡面,弄得好理所當然,弄不好很怕以後沒人來就完蛋了,寄予很高期望。但現實是,土地是台糖的、建物所有權屬於鄉公所,雖然有很多回憶在這邊很捨不得,但名目上就不是我們的,只有記憶是我們的。」蔡恭和提到心態轉變的歷程,起頭的想法不一定非要在自己手上完成不可,而是更珍惜現有的一切。

「要將既有校舍作空間改善、外牆拉皮、維護管理等費用,花的錢並不比蓋一棟新的要少,但大家都無異議保留,主要是社區對這個學校很有感情。」目前的直屬管理單位,嘉義林管處育樂課技士林卉敏說。

「好深的回憶啊!」近年來主要規畫生態旅遊體驗行程的蔡恭和,每每帶遊客來到這裡時,仍會帶著微笑地想到,三年級時學校慶祝新操場落成,請來電子花車舞台,小朋友們輪流上台唱歌表演,他在台上看到平日從不出門整天工作的父親,居然坐在台下,感動得不能自己。

童年最初的感動,藉由故鄉校園的空間延續至今,不管外邊的世界如何變化,荒廢後的溼地和國小在鄉民的細心呵護之下活出另一段永續的生命。

隨著台灣城鄉發展失衡,鄉村年輕人口持續外流,在少子化全面襲來導致各地學校減班、裁撤、合併之前,都會區以外的學校早已接連走上廢校的命運。根據教育部統計,二○一○年的全國廢校總數已達到一四七校,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之間,併校最多的嘉義縣就有三十一所廢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規畫為中繼住宅預定地的台北市明倫國小,鄰近捷運圓山站和花博園區的精華地段,校地的再使用方式也引發多方討論與爭議。
[Not a valid template]↑ 青年郭鎮維以猴硐生態教育園區為據點,替學生進行課後輔導等社區服務。
[Not a valid template]↑ 因採礦聚落而設的猴硐國小大山分校,因產業沒落與人口外移於一九七七年廢校,目前剩建築外觀,位於大粗坑古道旁。
[Not a valid template]↑ 舊鼓山國小建於一九二一年,校舍仿西式建築,精美的迴廊空間讓人印象深刻,目前轉型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成為連結當地文化特色的公共平台。
[Not a valid template]↑ 雖然存在限制,但不少廢校仍發展各自空間利用方式,如石門鄉乾華國小草里分校轉型為景觀咖啡。
[Not a valid template]↑ 英速魔法學院闊瀨校區承接廢校多年的校地,針對新北市的國小學生進行全英文環境的營隊課程,學生奔跑於笑鬧聲迴盪的學校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