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台灣】動靜之間 台灣運動風氣流變

撰文/林佳禾(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喜歡運動嗎?」對許多台灣人來說,這是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在台灣,每逢大型國際賽事進行,媒體逐日頭版追蹤、街頭大螢幕實況轉播、三五好友相約運動酒吧或在家開起觀賽趴踢,台灣人的投入程度比起世上任何國家都不遜色。即使是少見的「足球沙漠」,至少每到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我們也能突然開始說起一嘴好球;而自從旅美棒球好手王建民帶動大聯盟熱潮以來,平日在早餐店裡動輒遇見深藏不露的大叔大嬸評論家早已不奇怪,甚至連「呷飽未?」這句經典問候語都一度快被「你今天洋基了嗎?」取代。

從這些現象看來,如果在街上攔問台灣人愛不愛「看」運動?得到相當正面的結果並不意外,但要是再進一步追問有沒有親身「做」運動的習慣,很多人卻恐怕會彆扭地吐出一句「沒時間」、「偶爾啦」或「我運動神經差」,然後匆匆結束對話,逃離現場。

在二○一四年四月由國民健康署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整理出台灣與二十九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會員國「缺乏運動」人口的比較,結果台灣女性(百分之七十三)高居第一、男性(百分之六十四點四)則是第二,直指台灣為世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中最不愛運動的國家。

但台灣人真的不愛運動嗎?再換另一個角度,似乎也不是鐵板一塊。

二○○六年以自行車環島為主題的電影《練習曲》掀起一股風潮,騎車人口不論是休閒或通勤皆明顯成長,各地也競相開闢自行車道,近來雖略有退燒,但目前全台每年自行車銷售仍可達近百萬輛;近兩、三年聲勢繼起的全民運動則是跑步,根據非正式統計,二○一三年全台舉辦大大小小的路跑比賽至少三百場,其中馬拉松級以上賽事亦有近百場,推估參賽總人次達百萬以上,相較於一九九三年全台只有兩場馬拉松,差異可謂驚人。

誠然,騎車也好,跑步也罷,暴起的熱潮免不了被認為只是一時流行,但要說日常生活中看得見的運動人口正在增加,多數人應該也都能同意。那麼,為什麼我們仍然很容易對運動風氣沒有自信?這不禁讓人萌生許多懸念與好奇。

從洋玩意兒到強國計

「運動」(sports)的概念源於西方,它的法文字源有「休閒」(leisure)的意思,反映了很多當代運動項目的原型,是近現代社會人們在勞動之餘的空閒時間(free time)從事的戶外活動與遊戲。與運動密切相關的則是「體育」(physical education),它來自十七世紀後強調體格塑造與身體能力的自然主義教育哲學,發展為經過設計的四肢軀幹活動,也就是體操術。十九世紀以後,著重人際互動競技的運動與追求個人身體發展的體育逐漸整合匯流,並且規格化、建制化也大眾化,又隨著帝國主義擴張的過程,被帶往世界各地,一八九六年現代奧運創始後更加速普及。

對東方國家而言,接觸近現代運動多半是十九世紀面臨列強叩關、社會加速西化的副產品。在當時的觀念中,東西方人種體格的差距成了區別強弱的明顯標準,為求富國強兵,中國和日本都曾在新式教育中導入體操術,日本更從明治維新起就由國家主導,全面學習西方體育運動。比起改朝換代、動盪不斷的中國直到一九三○年代才加入現代奧運,日本在一九一二年就參加斯德哥爾摩奧運,成為史上第一個與會的東亞國家。到了一九二○年代,日本國內各項運動組織已發展相當成熟;因此,一八九五年就被納入殖民的台灣,自然成為帝國推廣體育運動的橋頭堡之一。

清領時期,台灣原本只有賽龍舟、鬥走(原住民的賽跑)、藤毬等具運動性的民俗技藝;直到一八七○年代開放通商,才有少數傳教士興辦的學校引進西方運動項目,但還談不上什麼風氣。畢竟,中國古語曰「勤有益,戲無功」,又說「上者勞心,下者勞力」,表示傳統觀念認為體力不宜耗損,甚至付出體力是低下的舉動,所以儘管西風東漸,但台灣人當時普遍還沒有運動強身的概念。

到了日治時期,發展體育運動卻是改造台灣人體格與身體觀的重要治理手段。日本政府很早就訂立各級學校體育課程的實施原則、設備標準與教學要點,又透過「大日本武德會」成立俱樂部,推廣日本傳統武道和新式運動競賽。後來,隨著移居來台的人口增加,各項運動參與者愈來愈多,組織也更具規模。根據「台灣體育協會」在一九三三年的調查,全台已有超過七百個社會人士的體育運動團體,更別說如電影《KANO》中學校隊伍課餘訓練、比賽的情況也很普遍。

整體而言,日治時期最熱門的運動項目是庭球(軟式網球)和野球(棒球),游泳、田徑、體操以及足、籃、排、桌等球類也頗受歡迎,再加上日本固有的武道、劍道、柔道,日治中期以後,運動在台灣已呈現多元發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桃園八德大忠國小實施「體重控制班」,透過適當運動與營養午餐的飲食控制,協助小胖哥、小胖妹達成減重目標。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流連網咖玩電動,到在速食店裡滑手機、打撲克牌,相較於必須曬太陽、流汗的戶外運動,台灣年輕人似乎偏愛靜態活動。
[Not a valid template]↑ 河濱自行車道完成以來,民眾在此騎單車,打壘球、棒球。運動空間與運動意願明顯成正比。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大學同學利用排球場練習足球,反映運動空間的不足。
[Not a valid template]↑ 為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與健康生活,母親節當天,許多女性粉紅打扮,參加企業舉辦的路跑活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