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流動】從「認識」開始 教科書外的價值追尋

撰文/李政亮(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
趙中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在二○○○年赴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因為言談中不時露出本土意識,同學往往同情地看著我,認為我是被「去中國化」政策洗腦的人。

二○○七年任教南開大學傳播系,在一堂碩士班的討論課中,或許因為我的台灣身分,學生突然把話題轉向兩岸交流。當時網上流行一則「兩岸大學生交流時,會問對方哪些問題?」的討論主題。台灣學生想問中國大陸學生,為什麼學習如此刻苦、努力?中國大陸學生則想問台灣學生,台灣為什麼要進行「去中國化」?

這個討論主題顯示,兩岸學生面對彼此時所持截然不同的價值觀點:中國大陸學生習慣從國家民族立場出發,台灣學生則著重實際生活面。我一直很好奇學生們的國家民族立場從何而來?經過一番追索,終於在中、小學教科書裡找到答案。

教科書:社會價值的密碼

中國大陸的中小學教科書內容於二○○一年以後進入一綱多本時代,但類似「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愛國主義課程,仍是不同時期國小「語文」、國中「思想品德」課本的重要內容。

課文內容是東北瀋陽小學課堂裡,老師問小朋友為何讀書?有部分小朋友回答「為賺大錢而讀書」,另有小朋友回答「為光耀家族名聲而讀書」。其中,一位濃眉大眼的小朋友起身回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位濃眉大眼的小朋友正是一九五四至一九七六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這個故事,不僅我的中國大陸同輩友人印象深刻,年輕一輩的學子也讀過。某個晚上,我們在中壢一間餐廳和來自上海、北京與廣州的三位交換生陳怡文(化名)、張麗君(化名)和趙宇(化名)碰面,問及是否念過這個課文時,得到的答案均為肯定。

為什麼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自一八四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始,清王朝與列強的戰爭屢屢戰敗,以致被迫割讓土地、開放通商口岸;中華民國成立,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日本先於中國東北成立偽滿州國,後經歷日本侵華。這段被中國大陸史學界稱為「百年屈辱」的歷史,透過教育和各種宣傳,被海峽對岸民眾內化為集體創傷,創造出「落後就要挨打」的自我認知邏輯,成為北京當局闡釋中國大陸與列強關係的主要角度,甚至,是唯一角度。為了不再挨打,「競爭與崛起」是唯一且必須的路。

江蘇教育出版社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的〈蘑菇該獎給誰〉課文,就是這種自我認知下的具體呈現。課文中,兔媽媽出門採蘑菇前,告訴小黑兔與小白兔,誰今天表現好,採來的蘑菇就給誰。兔媽媽回家後,兩隻小兔分別報告今日表現,小白兔自認表現好,因為它和烏龜賽跑跑贏了,小黑兔自認表現不佳,因為它和駿馬賽跑輸了。蘑菇該給誰?答案是小黑兔,因為牠不畏艱難、勇於挑戰強者。這個故事寓意著,從個人到國家都要成為強者;「大國崛起」不僅是驕傲,更是所有中國人的義務與責任。

百年屈辱的歷史中,中國不斷失去領土,加上西方國家欲藉干預西藏以「連印(度)抗中」,讓「領土完整性」成為當今愛國主義的另一根支柱。由於租界地廢除、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只剩台灣這個亞細亞孤兒」,在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就讀的蔡博藝說,「台灣問題,就變成大陸人心中的一個心結,如果台灣收不回來,民族就沒辦法偉大復興、中國就永遠落後挨打。」九○後的蔡博藝因為常與台灣人權促進會等人權團體討論陸生健保、「三限六不」等攸關大陸學生的權益議題,而成為台灣公民組織所熟悉的大陸學生代表,她也和淡江的台灣同學共組異議社團「五虎崗社」,關心淡水地區的社區發展和不當開發事件。

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大陸人,成長於國共對峙、矢志根除「蔣匪」的時代。八○後、九○後的年輕人沒有上一世代的經歷,許多人對台灣沒有那樣強烈的政治期待,「我們這一代,其實沒有多少人覺得武力拿下台灣是正確的。」在北京從事電子科技業、年約三十歲的劉江說道。目前就讀世新大學新聞系的福建籍交換生李景雯(化名)也表示,「太陽花學運時,很多人都把矛頭指向大陸。我們同學就說,我們也沒那樣想收復你們吧。」

如果這一代年輕人對台灣的政治期待不再,如何灌輸國家完整性的意識型態予更年輕一輩學生,以實現「民族復興」,就是新版教科書的重要責任。「祖國在我心間」(北京師範大學二年級上冊)和「阿里山與武夷山的傳說」(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八冊)是其中典型代表。

「祖國在我心間」從地理空間的概念教育孩子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小小的地球儀擺在眼前,媽媽誇我的眼睛真尖:第一眼就找到中國,像隻金雞昂首在太平洋邊。第二眼就找到北京,遼闊的版圖上那紅色的星點。第三眼就找到故鄉福建,隔海望去就是祖國的台灣。若問我眼力為什麼這樣好,因為祖國時時在我心間。」

地理空間只是個事實,若希望這個事實更具有正當性,就需要某種神話賦予當代空間不可分割的歷史神聖性,「阿里山與武夷山的傳說」就扮演這個角色:武夷山,人們過著安和樂利生活之地,包括十九歲的少女花珊與她年邁的母親。然而,有一天,怪獸出現破壞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少女花珊於是練了九九八十一天的功夫,上山挑戰。不過,與怪獸的對決太過激烈,武夷山一分為二,分裂過程中,湧出海水。從武夷山分裂出來的山是阿里山,湧出的海水則是台灣海峽。少女花珊因為山的分裂來到阿里山,她年邁的母親卻在武夷山。思念母親的花珊時而掉淚,這眼淚則成日月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幼兒園孩童排列午休的壯觀畫面,除意味中國沉重人口負擔,也考驗北京當局如何將「群眾」教育成「國家主人」的智慧。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陸每位學子都肩負「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學生被桌上書籍掩埋,是中學課堂普遍情景。
[Not a valid template]↑ 升學競爭激烈,當高考結束,考生與陪考家長得以輕鬆片刻,紛紛拍照為人生大事留念。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係文化地標,更是陸、港、澳自由行旅客朝聖之處,其開放空間與閱讀氛圍,深深吸引輔大陸生姜嶸嶸(右二)與她大陸同學。
[Not a valid template]↑ 東菀台商子弟學校舉辦師生環台騎行,一方面讓長年在大陸生活的學生了解故鄉風土民情,也讓陸籍老師藉此認識台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