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田園吹來初夏的微風,坐在老農舍的漂流木椅上,看著幸福農莊女主人陳惠雯在廚房裡神閒氣定地,一道接一道料理著剛從園裡採進來的蔬果。
沾著黑色壤土泥的紅蘿蔔簡單清洗後,隨意切成滾刀塊,以橄欖油清炒裝盤,最後拌炒在菜盤上的香草綠葉,是蘿蔔的葉片;園裡摘出的桂竹筍去掉硬殼,切段水煮之後,加干貝醬略炒,即可上桌;高麗菜、鮮香菇也是以最簡單的方式烹調,舉箸品嘗盡是鮮美清甜。
食材新鮮道地,原味就是最佳風味!但有時候,美味也正因一種信任關係。
b淡水的幸福農莊裡,季節感格外地明顯,菜地裡沒有非當季的農作物,一百三十多種作物皆隨著自然的節奏成長著。
「十一年前,剛剛租下三芝這塊農地時,都還是貧瘠的黃色黏土,堅持不施肥藥,只以天然草葉堆肥。你看,現在踩在腳下的八分地都已是營養的黑色壤土,想要種什麼都沒問題了。」從她手上接過散發微微土香的黑土,鬆軟的團粒結構證明了腳下的土地健康、充滿生命力。
化學農業的崛起
「一把蔬菜要好吃,沒有什麼取代得了土壤、陽光、水和空氣。」然而,這曾被農人奉為圭臬的理論,今日卻似乎有了一些變化。
十九世紀,兩位科學家李必希(Justus von Liebig)及哈伯(Fritz Haber) ,研究將化學產品運用到農業的可能性,並在二十世紀初,製作出含氮、磷、鉀的化學肥料,自此開啟了化學農業的序幕,特別在二戰之後,石化工業蓬勃發展,人類開始大量倚靠石油燃料及氮肥等化學合成物質,徹底改變了農地的生態與生產方式。?
農藥快速剷除異己(害蟲)、肥料倍增產量,單一作物連作栽培制度,似乎為人類糧食的未來帶來了更多信心。但化學肥料的濫用,傷害農地與作物,也造成水域優養化,近海成為死域。一九六二年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所著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即是披露DDT殺蟲劑對生物多樣性的斲害。針對蜜蜂消失之「謎」,歐盟自今年七月起將實施為期兩年的特定農藥禁藥令。
農藥之害,向被農人視為必要之惡,台灣的溼熱高溫也時常是非得使用農藥的理由之一。根據農委會資料統計,二○○五年台灣農藥的使用量共三萬六千五百二十九公噸,換算下來的話,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分配到一點六公斤的農藥。
以秀明農法為主要耕作方式的陳惠雯,對農藥有過這樣直接強烈的指控:設若大家坐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人在這菜或湯裡面下毒,絕對是現行犯,必須拘捕判刑,但是我們為什麼可以坐視在田間下農藥毒害的這件事發生,可以接受日日微量農藥下肚的犯行呢?
農藥之害,其實也讓農人聞之色變,因噴藥不當而生病或喪命的例子屢見不鮮。曾經有一位老農夫指著陳惠雯的鼻子說:「攏是你們這些都市人,喜歡買外型漂漂亮亮的青菜,我們才必須拚命下藥不讓蟲吃菜。」
如果把時間再往遠古一點推,我們會發現蔬菜,原來也是雜草的一種,經過人類的選擇之後,才成為日常的主要膳食纖維來源。只不過這曾被視為植物界的「綠巨人」,已經被化學農業育養成二十一世紀的「草莓族」,靠著農藥、肥料才能生存(快速長成)。
多年來致力推廣有機農業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感嘆,台灣在農業的預算其實不少,但大多用在補助慣行農業,「生病拿藥都需處方箋,為什麼拿毒藥(農藥)卻不需要?台灣的土地變成化學實驗室,加護病房式的農業,其實卻是治絲益棼。」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認識硝酸鹽】
硝酸鹽是農地重要的肥份(氮肥)來源,蔬菜拚命吸收硝酸鹽就像儲備電力的電池,並利用葉片進行光合作用,以利分解合成蛋白質、胺基酸及核酸等必需營養素。
硝酸鹽本身對人體並無害,但它的代謝產品,就沒有那麼友善了。人體內的細菌會把硝酸鹽分解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有阻止血紅蛋白作用,堵塞氧氣運輸到細胞,對嬰兒的傷害尤其大。
以WHO訂定的硝酸鹽攝取標準,成人每天約220mg以內。2011年歐盟訂定的硝酸鹽標準,新鮮菠菜為3500 ppm,萵苣範圍為2,000至5,000 ppm,若為冷凍(凍藏)之菠菜,最大硝酸鹽標準為2,000ppm。
亞硝酸鹽易與食物中常見的二級胺(乾燥及生鮮的海產及香蕉蕃茄)起反應,形成致癌的亞硝酸胺。不同類型蔬菜(葉菜類、甘藍型油菜、根菜類、莖菜類)的硝酸鹽濃度不同,像球芽甘藍及蘆筍幾乎不會吸收硝酸鹽,菠菜、萵苣、青江菜則是硝酸鹽的吸納大本營。
[Not a valid template]↑ 雲林西螺一處菜田正在採收青江菜。施肥若合理得宜,並給足夠的時間生長,不過早採收,蔬菜理當營養完整又好吃。
[Not a valid template]↑ 迴鄉農場的堆肥靠著自然熟化,所需的時間較長,卻對土地完全有益無害。
[Not a valid template]↑ 梨山上高麗菜收成。高山蔬菜的清甜滋味是老饕們的最愛,施肥有無過量卻是大眾的疑問。 (攝影/徐安隆)
[Not a valid template]↑ 化學農業又稱慣行農法,以農藥、肥料催增產量,經濟效益倍增,營養價值卻在不知覺中減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