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想健康?多吃蔬菜是王道。
站在超市冷藏櫃前仔細打量許久,高麗菜、空心菜、地瓜葉、西生菜、萵苣、小白菜……,眼前各色菜種令人眼花撩亂,紅黃標的特價吸引,又將我從口味的喜好,轉移到價格的考量。頓時,腦中糾結著比試卷還要複雜的選擇題。
在食品加工業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對食物的了解,卻比以前還要貧乏陌生。從土地到餐桌,變成了一段遙遠的距離。
保留在地豐富滋味
豆棚下,豌豆已經過了開花期,結下的種子鬆垮地包裹在變乾的豆莢裡,陳惠雯以裙擺兜裹住採下的豌豆種子,乾燥冷藏後,留待秋天時播種;在另一畦間作的菜田裡,她從鬆軟的泥土裡輕輕撥拔出根系繁茂的小蘿蔔,沾帶著泥土的橘紅色蘿蔔串,有如圖畫般詩意美麗,而令我訝異的是,園裡所有長得最好的農作,竟不是要採來吃,而是要留種用的。
每年,陳惠雯會從園裡選拔出最具競爭力的優質種子,保留這些品種、口感些微不同的種子,除了維持植物多樣性,更可豐富進食享受。「如果菜園裡種的全是市場上的主流作物,那將消滅許多味覺的可能性。特別是當我們鼓勵食用當季作物時,餐桌上也不會只是那幾樣主流的食材了。」
人類從自然界找到十萬種「可食用」植物,再篩選出一千多種農作物,每一種作物又有數十到數百個不同的品種。我突然記憶起小時候吃過的瓜果蔬菜,味道的確與今日超市販售、千篇一律的食材,真的有那麼些微的不同。
迴鄉有機生活農場裡,李光仁嘗試一種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生態農法,他花了三年的時間,以最自然緩慢的方式,改善苗栗地區的黏土地質。在菜園裡看不到任何黏板,或以費洛蒙誘引劑捕殺飛蟲的做法,而是選擇在菜園邊緣種起了蔥、蒜、香茅等氣味強烈的禁避作物,干擾蟲隻嗅覺,自然形成一個隱形的蟲害防護罩。「唯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平衡,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是他的農作信念。
眼前一坨坨如小山般堆高的草葉堆肥區,被他戲稱為「微生物的移民區」。草葉堆肥是以現地的枯草、落葉混和土壤,以適當碳氮比例堆疊,微生物會化腐朽為神奇地,將土壤分解成充滿有機質的養分,三至四個月熟成後,取適量灑在菜園裡,增加土壤肥力。農地裡除了微生物,尚有許多「免費的長工」:蚯蚓及各種益蟲、菌種,提供養分循環利用。他相信土壤的力量,強調適地適種,而在適當的管理之下,雜草也可以是滋育土壤的資材。
李光仁認為土壤健康是有機最重要的部分,有機要做的無他,不過是:一是讓土壤上面的生態更豐富,二是讓土壤下面的生態更豐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植物工廠以LED燈代替太陽,以調配好的營養液,供蔬菜生長。
[Not a valid template]↑ 花蓮東華大學的「半農半X計畫」,學生下田體驗草葉堆肥的施作。
[Not a valid template]↑ 收購小農的當令蔬果進行配菜運送。產銷失調的問題,交給友善通路來搞定。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