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入夜後的北投,屬於都會居民在地生活的一面,款款流露。上班族結束忙碌的一天,紛紛返家。學童放學,家庭主婦張羅晚餐。同一時間,政府力有未逮的角落,不同的社團,以各自的專業修補:新民路上的逸仙國小教室裡,十來個學生在八頭里仁協會志工的陪伴下,努力寫作業。
三年級的雪玲(化名)說:「爸媽不在家啊!所以我都留在學校,等寫完功課再回去。」五年級的明漢(化名)也道:「以前我沒寫功課就上學會被老師處罰。但來了『植穗營』後,志工阿姨、哥哥不但會看著我寫作業,有不懂的地方,也會一直教我。」
所謂的「植穗營」,是由北投活動力最強的社團之一——八頭里仁協會所舉辦的營隊。針對社區內高風險家庭的孩子,營隊既扮演免費「安親班」的角色,也不定時舉辦各項捏陶、繪畫、羽球、郊遊等活動,讓弱勢家庭的孩子,享有和正常家庭小孩一般的生活。
植穗營之外,由於八頭里仁協會的成員中,不乏老師、教授與教育學者,「我們也積極推廣『EQ教育』,透過北投的各中、小學校體系,教導孩子們如何培養同理心,學習情緒管理。」八頭里仁協會現任理事長戴秀芬說。
與此同時,北投文化基金會,是地方上另一個活躍的團體。源於創辦人洪德仁是小兒科醫師,不管是健康社區或老人服務,都是他們的強項。而北投生態文史協會專注於古蹟的維護;最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北投,人才濟濟——楊燁是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和他一起造訪溫泉博物館,別人不能拍照他卻能,只因展示廳內的老照片,十之八九都是他無償提供。至於知名的音樂人陳明章就更不用說了,世代祖輩都在北投生活的他,堅信「最本土的才是最全球化的」,為了傳承北投的那卡西走唱文化,他不僅開班授課教月琴,在炎炎夏夜裡,更會在成立超過百年的北投公園,舉行沁人心脾的月琴民謠祭。
教育、文化、生態與藝術,放眼台灣的社區營造,多半由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獨自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帶領社區向前衝;唯有北投,不只觸及的層面深且廣,投入營造的人與單位,也因興趣、專長、關心議題的不同,反映出都會區蓬勃而多元的風格。只是,如果說北投的成就,僅僅是因為它位處首善之都,占盡地利與資源之便,那也未免就過於小看北投居民,為了重振昔日風華,所做的種種努力了。
光榮戰役:溫泉博物館
大屯遠山朦朧,淡淡的硫磺味自地底竄出,瀰漫在空氣中。要談北投,就不能不談它特殊的地理環境。
早自西班牙人、荷蘭人與清代郁永河先後前來採硫,北投有了最初的發展。日治時期,日本人愛泡湯,將之建設為溫泉鄉,連裕仁皇太子都遠渡重洋來一親芳澤;國民政府來台後,為了彌補日人離台造成的經濟衰退,通過了〈特種侍應生管理辦法〉,吸引駐防的美軍,此舉,雖延續了北投的繁華,卻也讓它成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溫柔鄉」。
「當年的北投,可是不得了的熱鬧啊。」在光明路上賣排骨酥的李漢吉,回憶童年時光,心情超複雜,「人坐家門口,載客摩托車跑來跑去。搭一趟五塊錢,勤快的話,一天最多可以跑一千;一年下來,存款都夠買一棟樓房了。」李漢吉說。
只是溫柔鄉名稱悅耳,名聲卻不怎麼樣;民國六十年代,當美國《時代雜誌》刊登一張美國大兵摟著全裸公娼的照片,引起全國輿論譁然時,深感屈辱的政府,決定嚴禁公娼,燕飛鶯啼的北投,也在一夕間繁華落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由大屯山支脈中正山俯瞰北投,昔日平埔族活躍的山水平原,歷經百年變遷,如今已成大樓林立的都會社區。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九四○年代,溫泉產業帶動那卡西表演盛行;如今新興團體「箏工坊」承繼此風,再現藝伎風華。
[Not a valid template]↑ 幾乎跟溫泉畫上等號的北投,在一九一三年就有第一座公共浴池;迄今各私人或公共浴池,依舊是泡湯好去處。
[Not a valid template]↑ 北投圖書館是除了溫泉博物館外,北投的另一個地標。一如圖書館的建築風格,北投的社區營造也結合不同團體,呈現都會的多元樣貌。
[Not a valid template]↑ 知名樂人陳明章最大的心願,是將北投打造成維也納般的音樂之都;為了完成夢想,再忙他也開班授課,傳承經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