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ㄟ社區】家的方向 高雄那瑪夏災後社區重建

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北方:台灣第一高峰玉山巍峨聳峙;西南邊:台灣第二長河高屏溪潺潺流淌。山與河之間,楠梓仙溪蜿蜒出一條氣候溫和、土壤富庶的谷地。由於東北端的玉山山脈能夠阻擋東北季風帶來的寒氣,所以這片山谷集水區便成為冬季野生動物避寒的絕佳棲息地,而從百年前台灣歷史的幽暗時期,更早就存在人類活動的痕跡。

從「荷人起之」的歷史紀錄中,有一支被稱為「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的民族第一次見諸「台灣番社戶口表」,當時的荷蘭殖民政府從一六四七年起一直到一六五六年,共進行了六次人口調查,其中Kanakanavu的人數從一百五十七到八十人不等。從日治時期開始,他們被分類為「南鄒族」,雖然語言上與阿里山的鄒族並不相通。

由於部族征戰、眾多天災、環境困厄的考驗與挑戰,台灣原住民自古就經歷頻繁的遷徒過程,卡納卡納富族人也不例外。沿著中央山脈及阿里山脈尋尋覓覓,曾經以籐包山為中心聚居,後因戰爭關係被打散,沿著楠梓仙溪畔的眾多河階台地散居,成為此區域最早的「原住民」。

地名也由他們的語言誕生。在古老的部落傳說中,曾經有一條大鰻魚擋住河道,被部落的年輕人發現,這個發現的年輕人就叫做Namasia:那瑪夏,而當漢人聽聞後便以台語發音記成「楠仔仙」,後來才轉成了「楠梓仙」。

至於那隻讓河水無處宣泄,釀成巨災的大鰻魚,幸而後來被英勇的螃蟹趕走,大洪水才退去。

一頁族群遷徙史

在貌似文明的當下,殘酷的現實叫人驚覺,神話原來並不遙遠。

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驚人豪大雨,使山坡地上游崩塌情形極為嚴重,形成多處堰塞湖。而這一次,沒有螃蟹將堵塞的大水疏通。堰塞湖瞬間崩落的力道夾帶大量滾滾怒濤將族人平靜的生活席捲而去。

在現今那瑪夏三個部落中,地勢最低的南沙魯災情最慘重。瞬間暴漲的土石流將大半社區房舍淹沒毀損、造成二十六人死亡,災前曾為那瑪夏區行政中心所在地,如今的鄉公所、戶政事務所、郵局、衛生所、圖書館、農會、小學已成廢墟,如紀念碑靜靜矗立。儘管少數族人不顧外界憂慮,堅持回到被摧毀的家園,但至今只要一有颱風或暴雨,台二十一線的聯外道路、便橋幾乎就被淹沒沖毀,使此地成為「孤島」。

「從日治時期開始,一直到國民政府時代的計畫性遷村,與八八風災造成如此巨大破壞有很深的關係!」台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曜同指出,二十年前他就開始進到那瑪夏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研究此區域族群的遷徙脈絡。

為了有效分散布農族剽悍的抗日勢力,日本政府強制將現今桃源一帶的布農族遷居至那瑪夏,開啟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移入,加上前後時期自願遷居以及通婚,布農族逐漸取代卡那卡那富成了楠梓仙溪山谷人口最多的族群。根據二○○五年的戶籍資料,那瑪夏的布農族人口為二二七八人,幾乎是卡那卡那富四百餘人的五倍。

隨著族人的集中居住後,更開始了大規模的開墾耕作。「小時候爸媽白天都要下到溪谷旁去工作,晚上再爬好長的一段路回到山坡上的家,很辛苦。」前瑪夏區公所農業課課長余瑞明回憶道。為了供應戰爭時期吃緊的糧食,日本政府沿著溪畔闢出一塊塊水稻田。

出生於民國三十五年的他,剛好成長在日本剛戰敗和國民政府來台的時代,親身經歷了國家力量進到山林裡的歷程。原本居住在對岸地廣人稀的山腰上,到了日治時期便被遷到今天瑪雅(舊名民權村)上方的平台上學與生活。而今過去的小學、分駐所皆已不存,僅能在幾株殘留的柳杉底下,可見到神社遺址長滿雜草與青苔的殘存地基。而到了國民政府時期,為了交通與管理發展方便,整個部落又被從高處的平台搬遷到新闢的省道台二十一線旁。

在頻繁的遷徙過程中,族人絕非第一次面對土石流與大雨坍方等問題,早已發展出一套選址的模式與想法,主要居住在地勢相對較高、氣候涼爽與楠梓仙溪支流附近的區域,而非大河河谷附近。其耕地與大河也至少有數百公尺遠的距離,居住地更是垂直距離有兩三百公尺以上的差距。但在政策遷徙下,原住民從原來的較高居地,被迫下到鄰近大河的河階台地,除了新的農耕和管理的原因,還有靠近既有道路的理由,因為漢人的開路思維是沿著河道開發。

從日治時期的集團移住,到國民政府的強制遷徙,部落在連串國家力量介入後,傳統的生存智慧就此一去不返。從政府到民間一貫的開發思維,多年來一點一滴地搾取山林資源,更像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得大地再也難以承受人類的侵擾。一連串人為加上天然的災難,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重新思考何謂「永續」。

在世紀風災而流離失所的南沙魯族人,災後經歷了另一種形式的「遷徙」過程,在慈濟基金會以及社會大眾的幫助下,他們得以在穩固的居所——杉林大愛永久屋,展開全新的生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山谷間的達卡努瓦村海拔約八百公尺,在那瑪夏三部落中地勢最高,受災程度較輕,長期爭取正名的卡那卡那富族人多居於此。
[Not a valid template]↑ 南沙魯村是進到那瑪夏的第一個部落,至今路況仍不佳。
[Not a valid template]↑ 莫拉克風災後一百天,為受災鄉親興建的大愛家園正式動工,村民手持住宅與教堂的藍圖看板入場;新家園尚未成形,但在心中已有深深的期待。(攝影/蕭耀華)
[Not a valid template]↑ 重建後的那瑪夏鄉民權國小,處處是與自然共生息的綠建築理念,圖書館以聚會所造型向傳統智慧致敬。
[Not a valid template]↑晚上有志工帶領練舞,從各方面照顧孩童。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