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ㄟ社區】眾志成城 新港社區營造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夏的午後,空氣潮溼而悶熱。但為了讓新港偏鄉學童在漫長的暑假裡不至於無所事事,簡稱「新港誼」的新港文教基金會新港大專聯誼會的大學生們,還是利用自己寶貴的假期,一連舉辦了三天的「小淘氣夏令營」。

「非常感動。看到學弟妹們帶著小朋友去走大興老街、奉天宮巡禮,彷彿是一種傳承;我就想到自己小時候,也是被其他義工帶領大的。」今年二十六歲、正在服役的徐家瑋,是新港年輕一代的代表。小學時因為剛好與一位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義工為鄰,「有次他們需要會畫圖的人,就把我找去了。」

從小義工開始,一直到高校義工和新港誼,徐家瑋因長期投入社區活動,對故鄉有著比其他年輕人更深的了解。

回想當初在台北教育大學念文創研究所的時候,徐家瑋只要逮到報告的機會,就開口、閉口都是新港,搞到最後,不但同學好奇,連老師都索性組隊南下。一探究竟。

「結果一下了車,他們就全部了然於心。」徐家瑋轉述老師、同學的小鎮印象。「除了放眼望去,廟前大街、鐵路公園等公共空間,都很乾淨外,小小新港,沒有任何咖啡館、電影院、大型書店;但在週末,這麼偏遠的鄉間,卻有一連串的演講、展覽、音樂會。加上小鎮人情味濃郁,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徐家瑋最後說,因此當他從老師和同學眼底,看見那分豔羨的眼神時,「打我出生以來,從沒有比那一刻,更以身為新港人為傲的!」

的確,如果論硬體設備,今天的新港,可能與三十年前差異不大。除了以奉天宮為中心的「街面」四個村堪稱熱鬧外,街面以外的「庄腳」十九個村,不是一汪汪的水田,就是零星散布、鐵皮屋搭蓋的工廠。但如果深入感受它的軟實力,在經過二十五年的社區營造後,不管是鄉民對土地的認同、對鄉土的愛護,或是繼之而來,因自信而對外流露的開放態度,小鎮雖小,卻遠遠勝於其他地區。

只是小鎮如今讓人引以為傲的一切,都不是憑空得來。相反地,一如在新港的社區營造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所言,「一個社區之所以會意識到必須改變,往往是它遭遇了某個問題。」小鎮的新生,正來自它一度所面臨的危機。

近四百年前,新港和僅有一溪之隔的雲林縣北港鎮,都屬古鎮笨港的一部分。自亦盜亦商的顏思齊率領鄭芝龍等二十六名部屬,沿北港溪上溯,在此登陸,建立笨港十寨後,被譽為「一府二笨」的此地,就是島上僅次於大員(台南)的繁華聚落。

富,而後好禮。文人雅士組成的「蘭社」,以振興風雅、扶掖後進為宗旨。台灣民間傳奇人物,太子太保子爵軍門王得祿等人捐銀興建的登雲書院,讓新港在有清一代人才輩出。

然而,先是北港溪的無情氾濫、港口淤積,讓新港逐漸沒落。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政經中心的轉移,重商輕農的政策,更是讓小鎮從此一蹶不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新港的鐵路公園,原糖廠的小火車停駛後荒廢;在眾人合力下成公園主題景觀。
[Not a valid template]↑ 小鎮醫師陳錦煌,視病猶親(右一)。他創辦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帶領眾多義工,為重建家園而努力。
[Not a valid template]↑ 由義工負責耕作的「1/2農場」,強調有機、友善土地。產品一半予基金會義賣,一半義工自用。
[Not a valid template]↑ 香藝文化館,是以「香」為主題的文化園區。新港子弟陳文忠,心心念念,只為了能廣為發揚,這項逐漸沒落的傳統產業。(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夏日舞蹈節裡,地方社團輪番上台飆舞。在地且國際,恬淡也熱鬧,小鎮新港,創造了嶄新的美好農村生活。
[Not a valid template]↑新港板陶窯負責人陳忠正,與其在北港溪南岸河堤牆上創作合影。創作主題苦楝樹,是新港當地常見樹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