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九二一紀錄膠卷 向生命的韌性致敬
攝影工作者劉清儀攤開來的千餘張黑白照片,是生命的符號,也是人間的風景。九二一大地震,雖然將兩百多個低收入戶推向更貧困的境地,但如今他們已經走過創痛,在劉清儀的鏡頭下生命的韌性已從容綻現。
攝影工作者劉清儀攤開來的千餘張黑白照片,是生命的符號,也是人間的風景。九二一大地震,雖然將兩百多個低收入戶推向更貧困的境地,但如今他們已經走過創痛,在劉清儀的鏡頭下生命的韌性已從容綻現。
一個攜帶弓箭、身穿傳統服飾的福爾摩沙原住民。這幅手繪的圖片,出自西方人之手,於十七世紀在義大利所印行。由於當時西方對於台灣島上的原住民缺乏認識,加上原住民也有著古銅的膚色,因此在西方的相關報導中,多半將台灣島上的原住民稱為「神祕的紅人」,而與北美的印第安紅人混淆了。
這幅圖畫出自一六六九年於瑞士所出版的《東印度群島航遊簡記》,圖中詳細描繪了鄭、荷對決的情景。這一戰,開啟了台灣開發的新頁,而終其一生鐵騎戎馬、南北征戰的鄭成功,也因此在台灣留下了深厚的影響與眾多傳說。
經過長達九個月的圍困後,鄭成功終於從荷蘭人手中拿下台灣的統治權。這幅版畫,描繪的就是荷蘭軍隊鄭成功光榮投降的經過。而在荷蘭駐守台灣的最後一位長官菲德烈‧揆一的著作《被遺誤的福爾摩沙》一書中,也有對這次的投降過程有著翔實的敘述。
恐龍的面貌隨著時間千變萬化。億萬年前,牠們是統治地球的霸主,六千五百萬年前,牠們成了生物史上的悲劇主角,直到一百多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將牠們當作神祇膜拜。如今我們深入北美國度,發現恐龍又變身化作教育、娛樂、觀光產業裏的大明星。
來到北美的恐龍原鄉,也就是龍捲風最初颳起的地方,我們將帶領讀者進入一處化石密度居世界之冠的恐龍園區,了解巨型恐龍墳場的成因,聽古印第安人的恐龍傳說,並介紹北美頂尖的學者正進行的研究及北美國家特有的恐龍志工文化。
一個小女孩手中握著發放券與一群穿著阿富汗傳統覆面服飾的布卡婦女,正一同焦急地等候救援物資的發放。目前阿富汗境內仍有為數上百萬的失所人民或稱流民,因戰爭與乾旱等緣故離開原居地,困居在城市的周圍,以乞討與打零工為生。
巨型祿豐龍側躺在雲南紅土堆上,已經死去一億八千萬年了。幾百具和牠一樣早該化作灰燼的屍骨,堆疊成一個個規模驚人的恐龍墳場。三十年來陸續在中國西南出土,川滇紅土地曾是侏羅樂園的面紗因此被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