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王汶松
小碼頭裡停了幾艘玻璃纖維的小漁船,而靠近港內的那一艘是即將帶我們出海的潛水船,船家早已發動引擎, 「噠噠噠」的引擎聲讓我們不得不提高嗓門,才聽得到彼此交談的聲音。
小船駛離八代灣南側的小碼頭,往沉船的位置緩緩前進,艷陽高照的四月天,早晨的陽光從東邊照過來,讓我幾乎睜不開眼睛,只看到那擁有閃閃亮點,像是果凍般的藍藍大海。
印象中蘭嶼的海,通常都是這樣的。船家一邊掌舵控制著小船的方向緩緩前進,一邊頻頻回頭看著漸漸遠離的陸地,利用陸地上參照物的定位法,來找到沉船的位置。小船上並沒有電子設備,更不用說是衛星定位系統。從古至今,經驗豐富的航海人都是用這種方法在沿岸附近航行和定位的。
引擎聲音變小,船也慢了下來,接著就在原地做小範圍的巡航。導潛和船家分別在船的兩側,尋找那一個隱沒在水下的浮球。往水下看去,就是不見那顆從沉船尾端的桅杆延伸上來的浮球。浮球並沒有露出水面,而是在水面下大約五公尺的位置,「應該就是這裡啊!怎麼看不到浮球啊!」導潛這樣說著。
經驗老到的導潛看了一下海水的流況,指使船家順著水流再把船往前開些,終於找到了水面下的浮球,目測距離應該有十公尺以上吧,隱隱約約地很不清楚。強勁的水流把浮球壓倒在一邊。導潛穿上裝備,帶著已經有一頭綁在船上的麻繩跳入水中,他迅速下潛,游向浮球的位置,然後把繩子綁在浮球上,從他的姿勢大致能體會出水流有多麼強勁。
為了定位方便,沉船的桅杆一直是有綁上浮球的,原本浮球是浮出水面的,但總是一次次被割掉,可能會影響附近進出的船隻吧!後來,有人想出一個好方法:讓浮球沉入海中,把它綁在水面下五公尺深的地方。只是在水流大時會辛苦些,因為強勁的水流總是把浮球壓向一側,所以位置和深度都大大地改變了,有些時候還真不容易找到。
引擎熄火後,船隻就靠錨繩拉住船頭,船尾則順著水流方向,左右微微擺動著。我穿上裝備,提著相機直接背滾躍入水中,強勁的水流讓我的身體一直呈現橫向的姿態,吐出的氣泡也經過臉頰,快速地往後方流去。水中的錨繩看起來比實際要粗得多,一直往下延伸消失在灰藍的大海之中。
我緩緩下潛了大約十公尺左右,此刻水流似乎沒有像水面般強勁,趨於緩和,我才得以鬆開勾住錨繩的手,盡情享受這如夢般的寧靜。隨著深度越來越深,逐漸清晰的影像浮現在眼前。終於一睹傳說中的沉船,我看著這艘二十多年前沉沒在海底的貨輪。一種莫名的感動和興奮,再度浮上心頭。
這沉船原是韓國籍一萬餘噸的遠洋貨輪「堡壘號」,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七日由日本津久見港出發,船上滿載貨物預定駛往新加坡。十月初行經小蘭嶼附近,因為天氣惡劣,海上濃霧瀰漫而誤觸礁石,底艙破了一個方圓三、四公尺左右的大洞,海水慢慢灌入船艙中,船長汴鍾田立刻發出求救訊號,並慢慢把船開到八代灣的國際錨位(國際上所訂出的船隻停放點,是讓拋錨的船隻可以暫時停放的地方,有考慮深度問題,萬一船隻無法修復而沉入海中,才不至於太深,以方便日後的打撈工作,以及鑑定船隻故障等原因)。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船身平躺在近四十公尺深的沙質海底,珊瑚覆蓋住原本平滑的船殼,船殼上的樓梯、欄杆等結構,仍然清晰可見。
[Not a valid template]↑ 船殼上鮮豔的軟珊瑚,招來蝶魚優游其間,形成特殊生態環境。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敬啟者
貴社是否可以出版有關溫室效應之專題報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