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王汶松
車子行駛在台六十二號快速道路上,公路就結束在看得到海的地方,右轉省道台二線續行,這是抵達龍洞最快速的方法。行駛在依山傍海的公路上,海邊的村莊一個接一個,有些房子就建在山坡上,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山城。公路右側引人注目的大型水泥建築是一九九○年因硫酸外洩汙染而關閉的禮樂煉銅廠,工廠前的海水至今依然涇渭分明地,形成藍、褐兩色的陰陽海。
蜿蜒的公路毫無止境般地伸向鼻頭角,最左側隱約閃閃發亮的燈塔在清晨的薄霧中,充滿神祕的氣氛。披滿綿密綠色植被的巨大岩塊,像是被巨斧鑿開般地錯落在公路兩旁,海岸邊豐富的海蝕等地形景觀,是往返途中必會多看一眼的天然錦繡,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南雅奇石。最後,公路繞行過鼻頭漁港,接著穿過窄小的鼻頭隧道,此時離龍洞灣越來越近。
彎進龍洞灣的路上,景致也逐漸轉為台灣典型的漁村景象,小漁港防波堤上是釣魚的人,經過漁港再繼續前行,最後的停車場就是小路的盡頭了,到這裡的人除了潛水之外,再來就是攀岩的人吧,因為這裡也是通往龍洞岩場的路線之一。
龍洞灣是北台灣著名的海灣之一,其陡峭的斷崖地形成為吸引各界攀岩好手來挑戰的絕佳岩場,以及釣客大展身手的釣場。龍洞灣的居民除了住在海洋公園對面之外,其餘多在龍洞漁港附近的村落裡,加上和美國小,這裡形成了小社區般的聚落。
從鼻頭隧道到和美國小全長兩千多公尺的範圍,充斥著水泥建成的海岸,除了海洋公園、漁港以及消波塊之外,其餘都是一座座的水泥九孔池。九孔池的總長度約七百多公尺,有放置消波塊的海岸長約兩百公尺,而龍洞港的修築區域也占了約兩百公尺的海岸線,所以天然的潮間帶地形大概只剩下一半左右。潛水時總是要走在九孔池上一道道約莫只有三十公分寬的水泥橋,或是池子的邊緣,才能到達海邊,而原本海陸交接的潮間帶地形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鋼筋加上水泥的垂直牆壁。
九孔池就直接沿著岸邊而建。一座座方形的水泥池子,裡面冒著養殖場特有的氣泡。九孔池的池壁有一個個的洞,隨著漲潮和退潮,海水便從洞孔流動替換著。而沒有任何緩衝的池子邊緣,只要微微的風,海水就會撞擊水泥池邊,形成很大的浪花。
走過海洋公園的海水游泳池旁、架在潮間帶上的木板道,其步道大約只有一公尺寬,而且距離海面很近,因此漲潮和風浪大些時,海水就會淹到步道上,造成有些部分的木板道長了青苔,溼溼滑滑的。我背上沉重的氣瓶和裝備,走到下水點時得格外小心,此時左前方是一座橫向露出水面的長礁石,礁石的阻擋帶給海水游泳池比較平靜的海面,不受外頭風浪的影響。
我習慣從步道盡頭泳池邊的不鏽鋼樓梯下水。才躍入池中,眼前就出現一大群閃亮的小魚群。再順著左側的礁石,我緩緩地游出這和海水沒有分隔的泳池。海水漸漸地變得混濁,像是加了碎冰塊的飲料一樣,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著,而那些像是碎冰的東西竟然一縮一放地動了起來,占據了我所有的視線範圍,滿滿都是。
礁石自成天地
我原本看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東西,本能地用雙手撥開面鏡前面,眼睛才能稍微有點距離對焦,仔細一瞧,原來是許多大約只有一、兩公分的小水母正在游移,那透明的身軀就像果凍般晶瑩剔透,在水面附近一縮一放地游動著。不知什麼原因,或許是水母的緣故,此刻接觸海水的臉頰和咬著調節器的嘴唇開始出現麻麻的感覺,這對皮膚的觸覺和眼睛的視覺是一種極特殊的感受。
向光性的水母,全都聚集在水面下約一公尺深的地方。我慢慢地下潛,才隱約看到礁石的輪廓,水母變得越來越少,稀稀落落地四散在周遭,活動力也沒有上層的那麼強。即將死去的水母將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來源,只見小魚們正群聚啃食著水母柔韌的身體組織。
和往常一樣,海水在春夏遞嬗季節的能見度通常不會太好,我尾隨同伴,順著水流緩緩向前移動,迎面而來的是一根根白色長長的物體,隨著水流漂動著。我本能地想閃躲,用來抵擋的相機配件上反而掛著這生物,像是煮熟半透明狀的粉絲。等我又繼續前行半刻,同伴旁邊接著出現一個髮水母(Phacellophora sp.),其身形大概比一個籃球大些,身上的觸手非常非常多。我這時才意會,原來剛剛迎面而來像是粉絲的物體,想必就是牠斷掉的觸手。心中暗自慶幸沒讓那些觸手碰到我的臉,否則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左側的礁石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奶嘴海葵(Entacmaea quadricolor),與潛伴之間總愛稱牠做海葵公園。這類海葵擁有一根根細長的觸手,隨著海水輕盈地擺動著。有些海葵的觸手末端長得圓圓的,上方還有一條一條的淺色條紋,造型就像是奶嘴般逗趣得很。小丑魚(Amphiprion clarkia)就舒服地待在海葵柔軟的觸手裡,幼魚通常都是只露出頭來觀望外面的世界,體型較大的成魚就在附近游動,等待水流帶來豐富的浮游生物。
一細看,海葵邊緣的礁石上滿是小丑魚的卵,隱隱約約地覆蓋在海葵的觸手之間,正當我湊上面鏡想好好觀察的時候,一隻體型大些的小丑魚衝了出來,啄了我面鏡邊緣的橡膠框,接著又衝向我拿著相機的右手,我本能地後退些,這時腦中浮現的是「捍衛家園」四個字。
原來,小丑魚看似可愛,其實是極具地域性的一種魚類,再加上正值繁殖期間,更會有主動攻擊的行為出現。和海葵共生的,除了小丑魚之外,還有共生的海葵蝦 (Periclimenes ornatus)穿梭其間,幾乎透明的身體只有頭部和背部有白色的條紋,不仔細看還真是難以發現牠的行蹤。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克氏海葵魚,又稱小丑魚,舒服地待在海葵的柔軟觸手裡,而幼魚通常只露出頭來觀望外面的世界。
[Not a valid template]↑ 體型非常迷你的白斑拖蝦,通常群聚在海葵底部,尾巴有規律地往上翹動為其特點。
[Not a valid template]↑ 細紋唇齒魚的特徵是頭上的觸鬚,與利用胸鰭撐起身體的姿勢。
[Not a valid template]↑ 上端綁著浮球、下端繫著鉛塊的透明尼龍線魚網,從水面連接到礁石和沙底,形成一道「魚網牆」,因為在水中難以辨識,往往誘使魚群誤觸,而且越是掙扎,越是困在網中。
[Not a valid template]↑ 酷似卡通角色的皮卡丘海蛞蝓,多棲息在覆滿泥塵的礁石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