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135

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個月前曾為了打算啟動《經典》年度專題【台灣山國誌】的《茶山》篇,特別配合著大愛電視《經典.TV》的錄影,專程上了阿里山的特富野部落一趟。

先說【台灣山國誌】:這是《經典》繼【台灣脈動】、【川流台灣】之後的另一個大型的風土人文誌,我們的重點是,既然台灣有著百分之七十的山地面積,所以台灣其實是一個「山國」;但我們對山的概念都是限於傳統科學上的山脈理念,中央、雪山等山脈,高聳而難親近。對大多數民眾來講,似乎僅限於少數愛山的人的專屬天地。於是我們打破窠臼,試著以各種不同的角度觀點來重新書寫台灣的山陵,「茶山」當然就是我們的重點,從先民引茶入台,起先僅為生津解渴之用,隨著龐大的經濟價值,台灣茶開始行銷於世,近年更因為台灣人財富的迅速堆積,原占丘陵的茶園,竟出現了與種植高度呈正比的茶價,於是一千公尺、兩千公尺的山脈,相繼開墾成茶園,為彰顯其不凡身價,遂以「高山茶」名之。

為了到達二千公尺高山上的茶園,車子開在如蛛網密的產業道路上,而一群採茶女與一簍簍清翠的茶葉,擠在小貨卡上,往返於茶園間。某個角度上,可書寫成台灣的另一個高經濟農作物的謳歌。但如果放大角度看,陡峭的山坡竟開闢成一畦畦的淺根型茶園,而鋪上柏油的產業道路無任何排水設施,更形如破壞山坡防護植被的傷口。那一趟阿里山特富野部落之旅,除了驚豔高山茶之甘美,但對茶園之超限種植,更是印象深刻。

淺根的茶園原本種植在丘陵地上,對水土保持,並不特別構成威脅。但如果移到陡峭的高山區,那又另當別論。果不其然,八八水劫,重創阿里山區。除了老天爺的威力太大外,人為的逆勢遂行加劇了浩劫,也是無庸置疑。

南台灣的巨大受創,高山茶園不是元凶,但絕對是幫凶之一。起因於對大自然的無知,起因於人定勝天的迷思,起因於農民的取巧與政府的坐視不管。高山茶之於台灣,有如咖啡之於藍山。但事實證明,大面積的國土受創,百姓受災損害之經濟價值上千倍於任何經濟作物價值之總和。精於數字且溺於數字的台灣,總算正視起這場災難的警示。

〈茶山 碴山〉是【台灣山國誌】的第一個篇章。也期望大家在一品高山茶之甘美外,也得回味杯外之苦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