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紅屋瓦、半木頭的傳統房舍、群樹叢生、百花齊綻,漫步於德國農村,彷彿錯置於《格林童話》裡的某個熟悉場景。一個古老的國家,一支嚴肅的民族,卻擁有浪漫主義的田野情懷,德國人對於景觀的設計和空間的配置,有著獨到的堅持。但如台灣一般,工商業的快速發展,造成了農村人力大量外流,尤其在兩德統一後,大量人口自東德湧向西德,加速了農村衰退。為了讓人口回流,德國政府有系統地推動農村社區重建發展,讓原本凋零的農村重新找回生命力。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境內斷壁殘垣,多處亟待重建。於是地方社團紛紛自願投入整治家園的工作,最初是以植栽和綠化為主要內容,在「德國園藝協會」加入後,逐漸拓展為農村社區美化運動。一九六一年,德國聯邦農業部更將該運動升級為全國性的農村競賽,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的農村應更美」。隨著時代變遷,二○○一年,增加了「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副標題,至二○○七年,則完全以「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競賽主題。從戰後重建的必要性,演變至今日的永續發展基調,這種「由下而上式」(bottom up)的農村競賽與時俱進,並成為德國農村更新計畫的濫觴。
一九六○至七○年代,一連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將農村質樸自然的原始面貌,覆上一層厚重的都市氣息:水泥鋪面、道路拓寬、增闢安全島、金屬線圍籬、混凝土牆⋯⋯等。農村環境面臨巨幅變遷,天然資源及物種流失,導致大雨過後淹水、交通安全及噪音問題也堪虞。這些驟變讓歐豪(Ottenhausen)村的居民重新思索:自己的住家環境,該如何做才能兼具生態和現代化?
位於北萊茵西伐利亞(North Rhine-Westphalia)邦的歐豪村,是個僅有五百八十位居民的小農村,占地約四百公頃。一九九○年起,村民終於無法忍受欠佳的生活條件,決定進行生態改造。一九九三年,歐豪村達成傑出的成果,贏得德國聯邦農村更新金牌獎;一九九六年,歐豪村被歐洲各國選為「歐洲生態示範村」;二○○○年在漢諾威(Hannover)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它更成為德國展示其在結合生態、生活品質和經濟發展上的傲人模範。
農村景觀回歸自然
一個空氣中仍泛著水氣的早晨,農村改造策畫人之一路金(Stephan Lücking)與我們在村裡的一座池塘旁碰面,他懷裡抱著一本厚厚的相簿,裡面是歐豪村改造前的模樣。經過一番巡禮和比對後,才獲知這座樸實安逸的小村裡所暗藏的學問。
徒步走在村裡,不難發現現代化的痕跡:停車場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質鋪成,但如今已部分剷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磚或自然石取而代之,而且車道的縫隙擴大,主要作用是增加透水性。路金表示:「我們用水量愈來愈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因為水經由排水管排掉了,而不會進入地下水層。如果不用水泥,水就可以回到土壤裡。」
一九九○年以前,歐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統,混合雨水和家庭廢水,一併排放至汙水處理廠。如此一來,可以循環回收的雨水,就浪費掉了。重現土壤、植物和碎石後,等於設置天然的集水和導水系統,比起混凝土排水溝,更能活化資源及涵養地下水源。道路兩旁闢綠帶,吸收的水分又回流成地下水再利用,從家家戶戶的水龍頭裡流出來。路金說:「我們喝的水,可能是百年前的人喝的水,為了下一代,我們必須保存地下水。」認真的表情中流露出德國民族一絲不茍的特質。
村裡的公家花園旁有一幢房屋,頂上裝有蓄存雨水的導管。剛才下過一場大雨,捧著雙手置於導管下,收集到的雨水便嘩啦啦地墜入掌心,再流溢至下方的圓桶中,這些雨水可供灌溉那片小花園。此外,村裡的低窪處也劃為溼地或滯留池,保育水資源的同時,也復育當地動植物。
身處寧靜的歐豪村,看不見一輛輛的砂石車呼嘯而過,這是因為水泥路的邊緣已改闢成綠帶,等同於道路內縮,減了兩公尺左右。道路變窄後,自然迫使車子開得較慢,而無需升高路面,同時也除卻許多噪音。
此外,某些路段的人行道也因需求量不大,而只留一座在馬路的一側。「夠用就好」的思維,反應出德國人務實的個性。
在環保上,德國人懂得使用減法;但其境內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也仰賴他們的念舊而保留。路旁的典型乾砌石牆就是其中一例,它具透水性,石縫也可作為小型生物的棲地。而原本由金屬線纏繞做成的圍籬,如今都加種灌木,綠化太過人造的環境。先前種松樹的地方,改種在地的果樹如櫻桃樹,但同時也保留象徵德國精神的老橡樹,兼容並蓄。
路金透露,歐豪村有一千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村裡的房舍或農舍,多為傳統的木造建築,但由於產業結構轉型,農業人口下滑,許多老農舍、畜廄便因而閒置。更新計畫執行後,村裡的人重新啟用老房子,譬如將畜舍改建成住家或農場咖啡館,空間重新利用,不需再蓋多餘的房子,這除了意謂著無需另鋪水泥外,同時也能節省能源。
路金向我說明這一系列改造過程的轉折:「七○年代,人們因關心衛生而開始鋪設柏油路,他們認為,如果有樹,樹葉掉在地上,就會弄髒街道,而且還要清掃。八○年代後開始改變心態,了解到綠色環境才是永續之道。而那些贏得的獎項,也誘導了當初沒有參加的農民思考『為何會得獎?』繼而跟著一起致力於農村再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德國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協會的展示中心,是木頭搭建、屋頂鋪設太陽能板的綠建築。
[Not a valid template]↑ 艾冰霍夫村民善用當地自然傾倒的樹木資源,自產熱能足供全村使用。
[Not a valid template]↑ 遼闊的田野上多了代表進步與環保的風力發電機,德國近年來致力於開發國內風力資源,在傳統的農村裡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觀。
[Not a valid template]↑ 柏林市的一處天井,屋外植栽綿延、綠意盎然,如鬧中取靜的桃花源。在老去的市容上,以回歸自然的方式取代塗抹濃妝來掩其斑駁,讓人類和環境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