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佳珍(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無論是大街小巷不時可見的「藥膳」、「食補」、「精力湯」、「蔬果汁」,或是從各式管道湧入的健康訊息,現代人對於「吃什麼、怎麼吃」的渴求顯然不曾停歇,因而衍生出種種養生方法,有的像屹立不搖的萬年考古題,有的像期間限定的流行款。
這些透過飲食來達到自我保健、預防及治療疾病的方法,皆為廣義的食療、飲食療法,距離你我的生活其實很近。只不過,我們多半沒能正確認識,於是陷入一知半解、盲目追求、甚至養生變傷身的無限循環。
老祖宗的養生之道
事實上,中醫食療觀念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已逐漸生成,到周朝出現掌管食療的官員「食醫」。專長預防醫學、食療研究的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沈立言指出,現存最早中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提到「上工治未病」──高明的醫生防病於先,正是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體現在飲食、作息等方面,即中醫的養生之道。
「『治未病』一直是我的治療目標。」深信食療功效的雅丰唯心中醫診所院長陳峙嘉如此表示。因此,除了治療患者,他也會指導他們透過正確飲食及生活習慣來緩解不適、預防疾病。
他舉例,假設早上起床發現口乾舌燥、嘴巴破,第一個就要想「今天不能熬夜了」,改變作息;再不行,可以喝個青草茶退火,利用飲食調整;如果還是沒改善,就趕快去看醫生、吃藥,這才是本來該有的步驟,「總不能一有小毛病就看醫生吧!」
踏進中藥房四十年、近年轉型兼營藥膳餐廳的正一堂養生膳食坊老闆林正川觀察,老一輩對藥膳比較有概念、會買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藥材回家燉煮。「現在年輕人對藥膳其實也很有興趣,只是不會運用,也不懂為何有的中藥是食物、有的又是藥物。」
這正是中醫理論的「藥食同源」,《黃帝內經》記載「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即反映出這個思想。兩者最大區別在於強度,食物的療效較弱(偏養生保健),經過炮製加工的藥物療效較強(偏治療),因此改變體質的力道也會比較強。
藥物及食物由於生長環境、本身特性的差異,都具有寒、熱、溫、涼四種食物屬性。像西瓜、白蘿蔔、芽菜等吃了身體會變涼的食物,屬於寒涼性;荔枝、大蒜、韭菜吃了身體會變暖,則屬於溫熱性。而烹調方式也會改變食物屬性,譬如涼拌豆腐是偏涼,炸豆腐變成偏溫。
正因為每一種食物都有各自的屬性,食用後會對身體造成不同影響,中醫食療即利用這些食物屬性來改善身體的不適,拉回平衡。
養生必先認識自我體質
「一直到現在還是常有人跟我說:『老師你吃什麼,我就跟你吃什麼!』」多年來不吝與大眾分享健康知識的沈立言也無奈表示,「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怎麼能跟我吃一樣的呢?」
關鍵在於「體質」。即使食物的療效不如藥物強,但大量、長期食用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若想採取食療來改善身體的小毛病,第一步須先認識自己的體質,再根據體質來搭配正確屬性的食物,才能達到自我保健的效果。
中醫理論辨別體質是以虛、實、寒、熱四種情況交互作用,配對出「虛寒、虛熱、實寒、實熱」四種基本體質。沈立言表示,以一般人最容易分辨的寒、熱性來說,屬於寒性體質者,冬天容易手腳冰冷,末梢微循環速率較慢,可用老薑、麻油燉煮的溫熱飲食來調養;屬於熱性體質者,身體會覺得燥熱,末梢微循環速率較快,應選擇苦瓜、西瓜等寒涼食物來舒緩燥熱感,並減少溫熱飲食以免口乾舌燥。
「體質指的就是身體目前的平衡狀態,一旦失衡,自然會產生各種不舒服。」經常遇到患者詢問體質的陳峙嘉解釋,體質多是先天形成,但也會受到後天習慣影響。
比方說,台灣因為氣候溼熱,容易引起皮膚搔癢、起水泡,這時陳峙嘉通常會建議患者吃綠豆薏仁湯來減輕症狀。「但他們第一個反應都是:『我可以吃綠豆?這樣不會太寒嗎?』」
他解釋:「這種情況之下,就算寒也沒關係,因為你現在的問題就是身體偏溼、偏熱,所以才要用綠豆來平衡你的體質、解決你的問題。」綠豆具有清熱解毒、除溼利尿的作用,再加上薏仁也能利水去溼,一道常見的湯品即可緩和急性皮膚過敏症狀。「但是不要加糖!」他補充,「真的覺得不甜不好吃的話,可切點蘋果、鳳梨等水果調味。」
同時他也提醒,若症狀緩解就可停止食療,才不會「過與不及」;情況如未轉好,必須先就醫用藥,之後再以食療矯正體質。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Not a valid template]
[Not a valid template]↑ 中醫食療以結合了食物與藥物的藥膳,來舒緩身體不舒服。
[Not a valid template]↑ 生機飲食、精力湯、蔬果汁,向來是流行的養生飲食法。
[Not a valid template]↑ 各種食物由於生長環境、本身特性的差異,具有寒、熱、溫、涼四種屬性,中醫食療依據食物屬性,調節不適,恢復身體原有的平衡。
[Not a valid template]↑ 炎炎夏日,西瓜、綠豆湯能解身體的渴,但仍須配合體質與外在變化,聆聽身體,剛剛好才是最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