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記】就像一幅畫 花蓮大富的村中歲月

撰文.圖片/彭康隆

的一生乏善可陳,但要我聊聊故鄉之事,倒是一段令人魂牽夢縈的回憶。

民國五十一年,我出生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大富村,而在這美麗的花東縱谷中,有著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圍繞,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美景。

茅草屋頂上的麻雀

花東縱谷左右各有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日治時代台灣大宗出口的蔗糖與特殊口感的好米,均出自這塊土地。由於附近整個區域都是種植甘蔗,大富地區附近的住民不論是閩、客族群,營生幾乎都與糖廠息息相關。

光復鄉的大富車站是日治時代所設立的糖廠而產生,出了車站的前站即是大富村,後站即是大豐村,兩個村依大富車站比鄰而建,村子最興盛的時候,有五百多戶人家,每戶幾乎都有三、四名子女。我們村裡的小孩都是念大富國小,當時小孩成群,非常熱鬧,人口將近二千人。我的家正好就在國小旁邊,一牆之隔,直接翻牆就到學校了。

村裡有個富安宮,每年會舉辦「王公過火」的祭祀活動。村子雖小,只有一條街,卻有各種商店林立,豬肉攤就有二家,雜貨店四、五家,理髮廳三、四間、打鐵鋪、中藥鋪、冰廠、禮品店,糖廠就在我們村子的旁邊,附近留下許多日式房舍,非常有特色。

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的移民,房舍大多是搭建草寮當作居所,而甘蔗園的葉子就是搭建草寮的原料,住在草寮屋則是我小時候很深刻的記憶。

甘蔗園是作為蔗糖的原料,那時麻雀為患,常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各家的房頂就成為麻雀築巢之所,在我記憶中,許多孩童三五成群拿著梯子爬到房頂抓捕麻雀,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第一、可以降低牠們對農作的破壞。第二、活動本身就非常有趣好玩。第三、捉來的麻雀可以換取些許的零用錢。

台灣夏季的午後,常常有大雷雨。有一次村裡遇到颱風,大雨滂沱,雷雨交加,茅草屋岌岌可危,父親安慰著我們,告訴我們這是他手工蓋的,非常堅固,不用害怕,果然經過幾次颱風大雨都沒有損壞。然而,這個所謂堅固的草寮,卻在我小學一年級時,被村子裡發生的一場大火所燒盡。

現今存在的屋瓦房,是後來在村裡居民的幫忙下重建的。如果你來到村子裡,可以看見村裡幾乎每一間的庭前都蓋了小池塘,原因就在於歷經了那場火災後的經驗。

甘蔗田裡的母親背影

在貧窮的年代,父母必須倚靠生產才能賺取生活的開銷,而全村的生計幾乎都跟這一片甘蔗園息息相關。

當時為了養活家庭,除了自己的田地,母親也承包甘蔗的種植,甘蔗的種植過程非常辛苦,每天清晨三、四點就須開始種植的工作。我常常在清晨陪伴母親工作,此時的天空,光影隨著時間變化著各種色彩,有時一種色彩卻有各種層次,有時只感覺到是一瞬間而已,而清晨山林間的霧氣跟周圍遠山圍繞的雲氣與山後出現的奇幻光影,真是絕美的影像。這也為我走向山水畫的創作之路,埋下了一個種子。

母親非常刻苦耐勞,有時為了生計,甚至願意額外承包下一般人所難以承受的種植面積。每當我看到甘蔗種植成熟後,滿滿的甘蔗錯落有致的排列在園中,無法想像母親如此小小的身軀,是如何一個人背負上百捆沉甸甸的甘蔗,慢慢地一根一根將它們種植完成?現在回憶起都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與不捨。

將歷史入畫

我的家是從廣東移民來的,民國三十七年,父親十二歲時與叔叔輾轉來到新竹,後來經過南台灣,抵達花蓮光復鄉落腳。父親身為務農家庭,從沒想到家裡的小孩能考上大學,而當時我考上北藝大時,他難以置信,後來請補習班老師打電話給他,他才確信。本來為人低調內向的他,平日走在村子裡都是沿著街邊而行,自從我考上大學後,他在村子裡都直接走在路中央,感覺父親都開始跩起來了。

因為出口蔗糖的關係,村子留下許多日治時代的房子,無論是廠房、穀倉及生活居所都非常有特色,包括各項農機具(火犁曳引機稱火犁仔)都是存在我的腦海裡。隨著產業結構改變,鄉村裡許多房舍開始被拆除。村裡有位導演「赫恪」,希望能將村裡的歷史拍攝下來,建議我帶領學生或是藝術家將村中的各種回憶畫下來,因此我舉辦作畫活動,帶領我的學生們,邀請過幾位法國與中國大陸的藝術家來此作畫,他們一一記錄下來,並將作品留在村裡,希望能記錄下這個村子曾經度過美好的時光。

我每年都會帶學生到村子裡寫生畫畫,學生白天作畫,晚上住在家裡或村裡的活動中心,清晨四點開始集合,趁天還沒亮之前的四、五個鐘頭是創作最棒的時刻,到八、九點之後,帶著學生一起去吃早餐,然後到溪裡玩水,下午回家休息一下,傍晚全部的人坐在庭前泡茶聊天,姊姊會準備豐富的晚餐給我們。這個時光,是我每次帶學生回到故鄉寫生最快樂的日子。

以前村裡非常多人,白天農忙過後,傍晚鄰居往來閒話家常,晚上小街非常熱鬧。但現在的大富幾乎物事人非,顯得非常冷清。返回台北前,我常會再看一眼舊街道,看一下村裡的狀況有無什麼變化,離開花蓮的感覺,就像是跟山水道別,而這曾經是我熟悉的家鄉,但如今回到家鄉,我已如一名過客一般。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座山?一頂斗笠?一位裹著長襖的修行者?令人浮想連篇的畫作,是故鄉的還原與重組。
[Not a valid template]↑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的村子,理髮廳、雜貨店、中藥鋪等一應俱全。(圖片/赫格)
[Not a valid template]↑ 作者全家福舊照。後排左一是彭康隆,前排右二為母親,左一、左二為叔公和父親,餘為兄弟姊妹。
[Not a valid template]↑ 彭康隆如今是馳名海外的水墨畫家。(攝影/安培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