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進行式】針灸與推拿 打通看不見的經絡穴道

撰文/吳立萍(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一百年來,講究科學實證的西醫當道,但源自中醫「經絡學說」的針灸和推拿,一直都是國人相當重視的醫療方式。人體的經絡穴道,雖然肉眼看不見,但經過老祖先數千年的經驗累積,它的存在早已被認定,近年來WHO也已認證,針灸可以治療的疾病多達一百七十幾種!

針灸治百病

針灸,指的是「針刺」與「艾灸」。「針刺」主要以不鏽鋼針刺入皮膚穴道,會有痠、麻、脹、重等感覺;「艾灸」則是將艾絨揉成小團或長條狀置於穴道上,使之薰灼之後產生溫熱,透過穴道進入人體治療疾病。

禮拜六上午,許多人從台北、高雄,不遠千里來到花蓮慈院中醫部,小到感冒或肌肉痠痛、媽媽手、五十肩,大到腦血管手術後復健等,各種病患都有。何宗融大約看診了二、三十位病患,就會來到外面的候診區,為剛才看診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部分穴位的針刺之上再加艾絨,點燃後以溫度增加療效,一時之間,室內瀰漫著艾草香氣。一整個上午的門診,許多人可以立即感覺到症狀改善,尤其在止痛方面,效果快又顯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臨床實驗中心主任謝慶良,也是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部腦神經病研究所博士,長年以來率領團隊,以科學方法研究針灸的奧祕,他解釋,經絡是人體中連絡五臟六腑的管道,「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密密麻麻分布全身,是氣血運行的必經之路。

「中醫說『不通則痛』,經絡不通,通常人體會感到『痛』。」謝慶良解釋經絡上分布著三百六十一個穴道,透過針灸在穴位上刺激,引起皮膚內的接受器反應,將訊號傳達到大腦皮質區,產生腦內啡,可降低疼痛的感覺。

此外,他也觀察到經絡有點類似神經系統,針灸可將痛覺神經阻斷,達到止痛效果。但是經絡又和神經系統不同,神經系統可以利用解剖觀察,經絡完全看不到。「經絡不只是通過神經系統,可能也經過淋巴、血液,或其他內分泌系統,但路徑不是很清楚,我們還在進行研究中。」

推拿異曲同工

「一針二灸三用藥,自古中醫講究『簡便廉效』,意思是愈簡單、有效的治療方式愈好,因此針排第一位,再來是艾灸,然後才是必須經過炮製的中藥。但只需一雙手的推拿,其實比針更簡便廉效。」李興明的父親是人稱北部傷科大師的李慶丙,承襲父親的真傳,手法「剛而巧、速而勁」,患者都是慕名而來。

許多人容易將推拿與按摩混淆,簡單來說,按摩屬於筋骨舒緩及身體放鬆的手法,推拿則是中醫的醫療方式之一,和針灸的原理如出一轍,加強在穴道上的按壓,以刺激穴道的方式,再加上推或抬的手法,並不僅限於舒緩筋骨痠痛,許多疾病都可以治療。中醫會根據自己擅長的醫療方式,選擇針灸、推拿,或兩者搭配為患者治療。

國內的中醫院所過去由醫師為患者診斷後,若有需要推拿則由推拿師執行,後來衛福部規定,推拿屬於醫療行為,必須由合格中醫師執行,但現實的狀況是許多中醫院所人力不足,不再提供推拿醫療,而推拿師則轉到民俗調理業,然而程度參差不齊,造成許多人就醫時無所適從。李興明希望未來相關單位可以在專業的醫療院所中規範,並透過訓練及考試增設推拿輔助人員,才是民眾之福。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針灸銅人由來】

早在石器時代,先民就會以徒手,或用石、骨磨製的針在特定部位按壓,以減緩身體的不適。後來隨著長久的經驗累積、代代相傳,逐漸整理出經絡理論。

最早的針灸圖經,在北宋仁宗天聖年間由醫官王惟一奉詔編纂,他也主持設計監造針灸銅人,稱做「天聖銅人」,一直沿用到元代。銅人身上標示經絡穴道,所有穴道均鑽小孔,以蠟封住,銅人內部灌水或水銀,學習者或受試者若針刺位置正確,水或水銀就會流出穴道。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因「天聖銅人」年代久遠,於是仿製了「正統銅人」。清末八國聯軍戰亂,「正統銅人」被帶到俄國,如今收藏在聖彼德堡艾米塔吉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裡,是現存年代最早的針灸銅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Not a valid template]↑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長年練武、熟稔人體氣脈流動,為病患進行針炙治療的手法行雲流水。
[Not a valid template]↑ 中國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林昭庚以西醫嚴謹的科學實驗方法,進行小鼠實驗證明針灸的止痛效果。
[Not a valid template]↑ 由於兒童患者多半懼怕針灸,花蓮慈院中醫部兒科醫師會特別採用雷射針或推拿方式,同樣也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