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進行式】中西合療 從傳統中找到現代解方

撰文/吳立萍(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喔!今天看起來精神不錯,心情有沒有好一點?」在花蓮慈濟醫院中醫病房「自在居」裡,何宗融副院長的溫暖關懷,讓阿芳眼角忍不住泛著淚光。

大約兩個月前,她因為腦中風昏迷,經過當地教學醫院緊急開刀之後,再從澎湖送來台灣本島就醫。經過一個多月,除了接受西醫治療,也同時請中醫診治,阿芳的進步很快,從不省人世到可以自己吃東西,對別人說的話也都有反應了!
其實,國人對中醫並不陌生,許多人生病會選擇看中醫,也有人自行合併中西醫治療,但卻刻意不讓西醫知道。

然而中西醫各有所長,追溯到最初始的起心動念,都是為了救人。西醫從生理組織解剖進行研究,再往病理學、藥物學等慢慢建立基礎,然後發展到臨床;中醫則是觀察臨床的治病療效,再歸納整理建立基礎理論。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將這套理論代代相傳保留至今,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健康照顧都是以中醫為主。

「真的要講科學,中醫經過無數的『人體實驗』,有效的藥方會留傳下來,無效及有害的會淘汰,效果早就無庸置疑。」吳忠信說道。

中西醫需要共同語言

「當人體有疾病時,會引起身體的再修護系統,產生自由基、一氧化氮、麩胺酸等物質,同時也會產生抑制發炎作用,但這個作用反而會造成細胞再次受損。中醫的治療就是把這個過程中斷,避免細胞死亡,然後再用其他方法活化受傷的細胞,並且讓自體的修補功能發揮作用。」何宗融試著用一般大眾易懂的西醫概念解釋中醫的治病原理。

即便大部分民眾對中醫的理解仍是霧裡看花,但卻不否認它的療效,而且還非常依賴。

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了解,台灣目前曾經使用過中藥的民眾超過八成,當中有一半更是經常性地使用中藥。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都是「西醫主治,中醫調理」,但其實中醫不是只能調理,其所能治療的疾病,經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者,已高達一百七十種,二○一九年也首次將傳統中醫列入年度《全球醫學綱要》中,供全球醫師參考。

在中國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林昭庚的研究室裡,一整套由他編纂的《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擺滿了一整排書架,這套大辭典收錄八百六十四種西醫疾病病名、一千六百七十七種中醫病名,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資料。

「中西醫需要更多共同的語言才能溝通,」林昭庚舉例,例如腦中風,很多人都以為是西醫的病名,其實它是中醫病名,意思是「風入腦」。腦中風的英文是Cerebrovascular event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意思是腦血管意外事件。中醫所講的「風」,是指疾病,腦部入侵風邪,所以稱腦中風。「中西醫對病名的稱呼不統一,將會成為結合的一大門檻!」

中西聯手互為補強

而國內由醫療院所正式推動的中西醫合療,最早在一九八七年從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開始,當時創立了中西醫結合門診,中醫師和西醫師在同一個診間為病人看診,所開的藥方就是中西藥同時處理。而將中醫從門診推到治療急重症的第一線,則是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在腦傷病人入院救治的第一時間,醫師就會詢問家屬的意願,讓中醫直接進入急診室或加護病房為病人治療。

中西合療的模式,後來也出現在花蓮慈院。何宗融表示,「西醫有各種精密的檢驗儀器,也可以在病患危急的時候立刻手術治療,但以腦中風或車禍腦傷的患者來說,通常手術之後就是長期臥床,甚至不知道有沒有醒來的一天。如果中醫可以在手術之後的黃金期立即介入,以針灸和藥物為病患醒腦開竅,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

精密的檢驗儀器是西醫的利器,但有時候卻是一種障礙和局限。在花蓮門諾醫院癌症病房當志工的小彩,曾經是一名乳癌患者,一年半前接受乳癌切除手術,在每次化療之後,全身難受到無法形容,又因為服用抗賀爾蒙藥物,導致四十五歲更年期就提早到來。更令她憂心的是,每一次血液檢查癌症指數都偏高,但電腦斷層檢查卻沒有異常。她自行尋求中醫門診,經過三個月的治療,癌症指數從四降到二,讓她對中醫升起了信心。

花蓮慈院中醫部婦科主任賴東淵表示,「西醫的檢驗數值是很重要的參考,大部分患者也都很在意檢驗數值,但中醫看的是整體的氣血運行,一個器官的病變可能是受到其他器官影響,例如肺臟和大腸有關連。西醫講究分科,有的時候可能查不出病因。」現代人習慣「眼見為憑」,要看見各種醫學檢驗呈現出來的影像和數據,但其實在檢驗之外,很多時候中醫的經驗和專業判斷更凌駕於其上。

古方今用維護人類健康

在中西醫合療的方式中,還有一個令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即是中藥和西藥怎麼吃?醫師通常都會交代中、西藥之間間隔半小時以上,基本上就不會有影響。但不能否認,許多人對於中藥及民間植物用藥經常混淆不清,因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認知。

為避免民眾誤導,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制定了《台灣中藥典》,被收錄其中的藥材共計有三百多個品項,每一個品項都經過專家學者一再地開會討論,包括成分、療效,以及相關的科學佐證等,將正確訊息放在網路平台供大眾查詢。而在中國大陸,也有收錄當地藥材的中國藥典。

「許多人常說西藥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一般西藥大多是單一的化合物所組成,一種西藥通常針對體內單一靶點或特定症狀發揮療效,比較忽略身體整體的平衡或協調性。植物藥則是多重化合物,從單一植物或多種植物而來,能以調節身體多靶點的方式對治的症狀或疾病也比較多元。」徐麗芬表示,台灣多元的生態有超過六千種以上的維管束植物,約有超過三分之一被當成民俗用藥,可是普遍缺乏科學證據,我們的研究就是要開發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做為未來植物藥的發展。

以往總是帶著神奇面紗的中醫藥學,因為有許多科學家的投入,逐漸走向實證研究;也有愈來愈多以西醫為主導的醫療院所,看見彼此的強項而邀請中醫加入。醫學不分中西方,跨越思維邏輯的隔閡,才能打開視野,共同促進人類的健康。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點圖片放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吳忠信教授,是知名蝙蝠專家,因蝙蝠糞便是古代治療眼疾的中藥材「夜明砂」,他為了一探究竟而跨入科學中藥的研究。
[Not a valid template]↑ 研究室裡以「黃崟」進行抗氧化藥物實驗,顏色愈淡,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愈強。
[Not a valid template]↑ 中醫不再只是調養,些微的骨頭移位在X光片上可能無法判別,而中醫傷科手法可將骨頭復位。
[Not a valid template]↑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養黃花嵩,用來萃取其中的青蒿素。青蒿是記載於古代藥典的藥材之一,二〇一五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以研發用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殊榮。(圖片/alamy)
[Not a valid template]↑ 中西醫合作已成新模式,在花蓮慈濟醫院的中醫專責病房「自在居」,患者可以接受各種類型完整的中西醫合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