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台灣諺語也講「吃飯皇帝大」,都是在傳達一個千古顛撲不破的信息,那就是:對老百姓來說,能吃飽飯,糧食不虞匱乏,才是天大地大的事,它比天皇老子還要大。
或許生活在台灣的人,不會強烈感覺到飢餓的嚴重性和糧食匱乏的危機感,因為台灣的農業生產與農業科技享譽國際,農糧不虞匱乏,何況台灣對外貿易發達,每年自國外進口為數不少的農業產品,食品種類多樣化,滿足了各族群的需求,糧食危機的議題自然也就因此被漠視、輕忽了。
但站在放眼全世界的高度來看,糧食問題對全人類來說已經危機重重,台灣是全球的一分子,對於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問題,當然不能認為事不關己而等閒視之。
最近媒體經常報導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議題,這是多年來大家時刻關心的,自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當全球暖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全球糧食危機時,就沒有任何人能夠再置身事外了。
報導指出:因全球暖化導致的乾旱,足以在本世紀尾聲破壞高達六成的小麥田,引發食物短缺和政治動盪。氣候科學家表示,人類必須為這前所未見的農作物生產衝擊做準備。
科學家又說:就算人類成功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2℃以內,在二○四一年至二○七○年之間,全球暖化的負面效應仍將加倍,所以他們建議農夫們「要提高用水效率和改變播種時程」,以適應環境變化。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資料,全球人類所消耗熱量中,近五分之一的來源是小麥。此外糧農組織也預估:全球對穀類作物的需求,至二○五○年將增加43%。
不僅榖類作物產量受到嚴重衝擊,就連海洋漁業和草原畜牧業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屆時人類將面臨糧食短缺的艱難困境,到了那時候相信不會再有人像晉惠帝那麼無知地說:「為什麼不叫老百姓吃肉粥呢?」
人類糧食危機確實已逼在眉睫,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指出:在極端氣候等因素影響下,非洲有超過三十個國家急需外界提供糧食援助。而若全球溫室效應持續惡化,未來世界各地的糧食生產也都將出現危機,因此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再三呼籲:人類必須把握所剩不多的時間阻止地球持續暖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小組」在記者會上提到「氣候變遷將導致糧食產量減少及價格上升、營養價值降低等問題,令糧食供給出現混亂。」
該小組繼續指出:「現在全球有超過五億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其中大多數都集中在亞洲、北非及中東地區。隨著異常氣候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恐造成全球糧食供給不穩定。如果全球人口在本世紀末超過一百億人,穀物價格恐將在二○五○年時上升達23%,而這都和人類在農業、林業上運用土地的方式大有關係。」
聯合國科學家甚至認為:「我們人類影響了70%以上的無冰土地,這片土地有四分之一惡化了,我們不斷增產以及耗損糧食,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喪失,也降低土壤吸收碳的能力,這會加劇氣候變遷。」如果科學家的論述屬實,這是人為濫用自然資源,造成惡性循環的結果,足為世人警惕與擔憂。
或許有人覺得這種臆測,太過危言聳聽或杞人憂天。也就是因為這麼多人抱持這樣的想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揮霍與對糧食的浪費,才顯得毫不在意。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不是古代詩人的感慨,這種情況也正在世界各地發生。聯合國糧農組織曾做過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十三億公噸食物被浪費,而這些被浪費的食物量足夠解決十億人的飢餓問題,顯示食物浪費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因此各國紛紛提出方法或訂定法律,企圖降低該國對食物的過度浪費。
例如,在英國,每年有多達七億兩千萬顆雞蛋只因為過了最佳賞味期限而被丟棄;七百三十萬公噸的蔬果、麵包及乾貨也因為超過最佳賞味期限一、兩天而被扔掉。其實,新鮮雞蛋超過最佳賞味期限三到四週後仍可食用。
此外,據資料統計:歐洲每年有九千萬公噸的剩食,英國每年約有一千五百萬公噸的剩食,而法國每年浪費一千萬公噸的食物;僅在法國每年浪費的食物換算成價值,大約就等於浪費了新台幣五千五百七十八億元。
而德國一年就有多達一千八百萬公噸的食物被丟棄。約超過53%的歐洲民眾,不了解過了最佳賞味期的食物還可以食用。
美國的剩食數量更是驚人,食物浪費估計幾乎占了美國糧食供應量的30%到40%。美國農業部(USDA)研究報告指出,美國人每年丟棄價值一千六百五十億美元的食物,每天浪費近十五萬公噸糧食。
在亞洲,日本每年丟棄一千八百五十萬公噸的食品,其中,沒有過期、明明還可以吃卻丟棄的「食物耗損率」也節節增加,耗損量推算約為五百萬公噸到八百萬公噸。
儘管中國的糧食進口量也在激增,但另一方面,中國每年餐桌外浪費的糧食大約三千五百萬公噸,相當於進口量的一半,浪費程度相當驚人。
在台灣,據檢視推估,約有三萬六千八百八十公噸的剩食被浪費,其中以餐飲業為最大宗,其次為便利超商、超級市場及量販店。
當世界各地約十分之一的人缺乏足夠的食物,但另一端,全球所生產的食品,卻有三分之一沒有被食用而遭丟棄。每年的這種浪費,使全球經濟損失九千四百億美元。
上面這些統計,都是冷冰冰的數字,在數字的背後卻隱藏著極為不公不義、令人心寒髮指的冷漠。貧富不均,造成糧食不足的嚴重飢餓和物質極度豐裕的奢侈浪費,兩者天差地別,出現了「只見富人笑,不見窮人哭」的景象。
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就生活著一群社會底層的人們,他們在垃圾場裡撿拾食物或廢棄物為生,父母親也靠撿垃圾撫養孩子。他們知道這樣的生活並不是好辦法,但他們必須堅持下去,不然孩子們的生活會沒有著落。
在泰國,來自緬甸的難民沒有東西可吃,只好到垃圾場挑剩菜以及剩菜堆裡的雞骨頭來吃。他們從來沒有想要離開這裡,因為在這裡至少可以靠垃圾回收一天賺不到三十元新台幣,又可享用別人吃剩丟棄的食物,至少他們與他們的小孩可以因此而活下去。
在柬埔寨,全國80%財富掌握在8%的富人手上,因此首都金邊貧富懸殊。有一大群人從小生活在垃圾堆裡,靠拾荒和撿食維生。他們天天和貧窮飢餓為伍,除了拾荒和撿食,他們實在看不到希望,也無路可走。
印度新德里東郊的加濟布爾垃圾場情形也不遑多讓,那是印度最大的垃圾山,占地面積相當於四十多座足球場,高度已超過六十五公尺,而且每年以將近十公尺的速度增高。這座垃圾山,除了已成為棲息地遭人類破壞、瀕臨絕種的「大禿鸛」棲息之外,也是當地底層窮苦人家和「大禿鸛」一起爭食的處所。潮溼以及惡臭的環境,一般人應該難以忍受,但卻無法趕走一無所有的窮人,只因在這裡他們可以找到裹腹的食物和可變賣的廢棄物。
菲律賓馬尼拉有一種垃圾食物,它確實是從垃圾桶或垃圾堆撿回來,再重新清洗烹煮後的食物,這種食物價格低廉,是社會窮人吃得起的「佳肴」。據報導,菲律賓不少拾荒者到垃圾場撿拾殘羹剩肉,然後賣給窮人餐館,經過清洗重煮,再加以包裝,用便宜價格賣出去,成為窮人的奢侈食物。
類似情況的國家或地區不勝枚舉,包括非洲、亞洲、中東、中南美洲在內。我們不禁想問: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是人類的貪婪導致地球資源不斷被揮霍?是人類彼此的仇恨導致戰爭形成的破壞後果?是貧富懸殊導致浪費與匱乏的不正義?是人為過度開發導致愈來愈不平等?還是人類文明加速演化,優勝劣敗的必然結果?
與其相信宿命論,不如相信因果論。凡事必有因,今天世界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樣子,一定有它的前因與後果。這樣說或許不盡精準,事實上「因緣果報」是同時在發生,也同時在進行,說它是一種循環也好,是一環環相扣的整體存在也罷,無論如何,這種顯然不公不義的不人道資源分配,的確讓人憂心與慨嘆,也確實值得世人省思:究竟人類文明在發展歷程中,忽略或者遺失了哪一個環節,才造成今日世界更加扭曲與失衡的發展。
所謂「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業道酬精」,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人類怎麼對待老天,老天也會怎麼對待人類;人類怎麼善待土地,土地也會怎麼好好地回報人類;人與人之間如果能誠懇相待,人世間就會回報以祥和喜樂;工作如果能精準做好,就會收穫相對應得的酬勞。借古人的智慧反思,人類一直以來究竟是怎麼對待老天的、怎樣對待土地的、怎麼對待彼此的、怎麼對待工作的,只有誠誠懇懇地反省,實實在在地懺悔,好好調整自我的生活態度與習慣,或許可以借此救贖過去人類對大自然予取予求所犯下的罪孽。
儉樸生活,樂善好施,厚德載物,是對治病態社會的良方。節儉,就不會浪費;樸素,就不會奢華;樂善,就不會行惡;樂施,就不會貧富懸殊;厚德載物,就不會虧待大自然。證嚴法師不斷呼籲:「吃飯八分飽,二分助人好。」如果人人能力行這個理念,溫飽的人能幫助飢餓的人,有錢的人能幫助貧窮的人,人人能知足,對大地心存感恩,那麼,平等和正義就會長留人間,人間不平事就能迎刃而解。當然,這要看人類是否真能覺醒,政治人物是否能拿出有效的政策與決心,去善待弱勢群體和山河大地而定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孟子·七患》子墨子曰: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於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祿,游者愛佼,君脩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彊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