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花蓮地震 大愛馳援撫災情

▲ 圖片/達志影像

撰文/經典雜誌編輯部

○一八年二月六日深夜十一點五十分,當人們還沉醉在甜美夢鄉時,花蓮發生了芮氏規模六點○的強震,全台有感,超過一分鐘的天搖地動,搖醒了酣睡的人們,也造成傷亡和經濟損失。

這次地震造成統帥大飯店、雲門翠堤大樓倒塌,國盛六街二號、四號的白金雙星大樓、四十一號的吾居吾宿大樓傾斜;共十七人罹難,兩百八十五人受傷,收容安置超過五百人,是繼二○一六年台南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地震。

不只天災,更有人禍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上,屬於地震頻繁的環太平洋火山帶,儼然是一座地震島,台灣人對於地震,應當不算陌生。

其中,縱貫花蓮的花東縱谷又恰好落在前述兩個板塊的聚合處,形成不少斷層如瑞穗斷層、米崙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初步判定本次地震即可能與後者有關。

為了防止傾斜三十度的雲翠大樓繼續倒塌,救難人員用鋼架勉強支撐大樓,把握救援的黃金時間。險象環生的救災畫面不僅怵目驚心,也不禁讓人反思,天災確實難以預測,但在這次的重大傷亡裡是否也包含了人禍?

有專家認為這次倒塌的大樓均為老舊建築,且為住商混合型大樓,底層往往打通牆面以作為開放空間,造成「頭重腳輕」的問題,一旦強震來襲,自然無法抵擋。雲翠大樓的住戶也質疑,位於二樓的漂亮生活旅店是這次大樓倒塌的主因,由於擅改建築結構,把一樓的家庭客廳挑高成大廳,原本二、三樓的辦公空間隔成一間間的房間,導致大樓顯得弱不禁風。

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婁光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其實統帥、雲翠大樓皆符合早期的建築標準,只是當時對於建物的要求沒那麼嚴格,法規明顯不合時宜,台南大地震中倒塌的維冠大樓也是同樣的案例。

事實上,政府不是沒有注意到法規落後於現況,一直都有推動老舊建築物耐震補強,只是一棟建築的所有權人通常很多,要取得共識並不容易。

一個強震,不僅造成傷亡,震出違章建築與法規過時的問題,還導致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統計,重要的美崙及光華工業區損失高達上億元,這還不包含對花蓮觀光業的潛在衝擊。

近幾年來,花蓮政府推動觀光有成,太魯閣國家公園裡鬼斧神工般的峽谷和懸崖、七星潭海天一線的壯闊美景,歷史悠久的吉安慶修院……,兼具自然景觀和人文薈萃的花蓮深獲國內、外旅人的青睞,在這次不幸的十七位罹難者當中,十一位是遊客身分,包含九位中國籍,兩位加拿大籍香港人。

二月份原本該是花蓮的旅遊旺季,但許多國內、外旅行團卻因此取消行程,台灣鐵路局統計,震後每天約有一萬張花蓮火車票被退票,當地旅館、出租車業績慘不忍睹。

旅遊業是花蓮的經濟命脈,若無法重振遊客對花蓮的信心,恐怕會對當地經濟造成長久影響。如何挽救跌落谷底的觀光業,考驗著花蓮觀光局的智慧。

救援行動刻不容緩

救災期間,凜冽的寒流向台灣襲來,直逼十度低溫,加上大雨不歇,徒增救援難度。

赴第一線拍攝的《慈濟月刊》攝影召集人蕭耀華說:「看到搜救隊員和國軍弟兄不顧自身安危地投入救援,心裡是十分感動的。」

除了前線的救難人員,許多企業和民眾也紛紛捐款或提供物資,從花蓮發跡的慈濟基金會更是不落人後,全面展開醫療救援、發放物資、關懷災民的援助工作。

慈濟基金會表示,地震發生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立刻披上醫生袍,前往慈濟醫院待命,其他同仁也義不容辭地趕來幫忙。

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的師生也不畏寒風,主動到花蓮車站協助搬運物資,多達兩百箱的毛毯很快就搬運完畢。「許多慈濟志工也到花蓮小巨蛋陪伴災民,提供溫暖的薑茶和香積飯。」蕭耀華補充。

除了國內各界積極響應賑災,其他國家也提供援助和慰問,如新加坡主動派遣空軍運輸機運送賑災物資;日本指派多位消防廳專家前來勘災,日本網友也紛紛響應募款活動,短短兩天便募到逾新台幣一千萬元,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也在首相官邸網站上衷心慰問並指出,二○一一年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時,受到台灣熱心的援助,現在台灣有難,日本願意提供任何協助。

患難見真情,雖然這次的花蓮地震為台灣帶來傷亡,但不分年齡、職業、縣市甚至國界的種種奧援,台灣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

而人們也相信,這份不分你我他的大愛,終將引領災民度過一切苦難,看見重建的希望之光。

天佑台灣、天佑台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花蓮地震重創家園,慈濟人員第一時間前往賑災。(攝影/蕭耀華)
[Not a valid template]↑ 地震發生當晚,近百名傷患被送至花蓮慈濟醫院,院方立即啟動「大量傷患機制」,緊急動員全體醫護人員。(攝影/花蓮慈濟醫院公傳室/陳安俞)
[Not a valid template]↑ 慈濟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們連夜蒸熱饅頭,準備發放給受災民眾,幫助他們挺過低溫寒流。(攝影/潘誠定)
[Not a valid template]↑ 雲門翠堤大樓嚴重傾斜,慈濟、國軍和搜救隊分工合作。這一震不僅造成傷亡,也將擅改建築結構的爭議震出檯面。(攝影/蕭耀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