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佩香(經典雜誌專案企畫)
攝影/王徵吉
「就是這裡!我們到了!」一群黑面琵鷺經過了幾天的長途飛行,不停地在陽光下振翅、在星空中翱翔,規循著千年以來祖先相傳的路線,從北方的家,沿著東亞澳候鳥航線一路向南飛。經過了上海、江蘇等幾處沿海的灘地,暫作休息,最後,初涼的北風將牠們帶來到這裡,一座有山有水的島嶼。在靠近一處河口的地方,空中盤旋了一陣。
這裡是台灣西南沿海的一部分,在黑琵祖先的傳說中,此地海岸開闊寬廣,河流出海口附近的溼地,不論是淺灘、草澤、紅樹林、廢棄魚塭、水田,甚或潟湖等,都涵養了豐富的生機,食物極為豐富,隨處可以看到紅豆招潮蟹、金斑、彈塗魚等活躍土地之上。
而七股的潟湖溼地、浮覆地也有豐富魚蝦蟹貝,除了黑面琵鷺,也吸引不少其他種候鳥來此度冬。
十全和十美這對黑琵夫婦帶著孩子小黑、小面、小皮們,選擇了一處最平坦寬廣的灘地,這裡看來十分空曠,有細軟的泥沙,淺淺的潮水。十全心裡非常開心,因為又回到熟悉的老地方,不知道那些大方的人類和食物豐足的魚塭是否有所改變?其他的同伴是否也能經過長途飛行的考驗,回到這裡一起度過和往年一樣富足熱鬧的冬天?
每次回到這裡,十全總會習慣性地看一下雙腳上的繫環,右腳上寫著T20的牠,年輕時就是在這裡被人類安上了這樣特製的鋁環,至今已經七年,左腳上的色環已經褪了些顏色。可是每次從北方出發,這標記還是會提醒牠,要前往度冬的方向就是一處南方的溫暖島嶼──台灣。
「爸爸!你看!是燕鷗!」大家還未落地,小黑琵們就等不及興奮地喊著,十全放眼往地面瞧,淺灘邊已有幾十隻熱鬧玩耍的裏海燕鷗,遠方的樹叢上也立了十幾隻貌似悠閒,卻引頸盼望的蒼鷺在向牠們打招呼,這些伙伴原來早在月圓之前就已經回到這個海口,似乎是作為牠們的前鋒部隊,向人類宣布冬日的候鳥盛會即將到來。
十全此刻心裡非常滿足,因為能見到這些共棲的老伙伴,甚至比去年更多,想來這處地方應該沒什麼太大改變,還是個安全的棲身之所,於是也就放心地要孩子們準備降落。
原本擔心牠們飛了幾天會不會過於疲累、是否會不習慣這裡的水溫、著陸的方式是不是正確……還正想再嘮叨幾句時,小黑琵們早就已經和先抵達的燕鷗們吱吱喳喳地笑鬧起來了。
眼看著眼前無比美好的情境,十全卻不由得百感交集,據長輩們說,族群曾面臨滅絕的危機,是近年的休養才稍稍恢復的⋯⋯。
根據師大生物科學系教授李壽先等人的基因研究推測,在五十多年前,黑面琵鷺的歷史族群曾經數以萬計。然而由於韓戰時黑琵主繁殖地受到嚴重干擾,加上人類大量使用DDT,並且大量破壞棲地,使得族群數量一度瀕臨絕種。一九八○年代,台灣的曾文溪口北岸只有一百三十隻黑面琵鷺,而這已占了當時全球總數的一半以上。在一九九○年代各國禁用DDT之後,族群才又恢復成長。近年由於保育工作進步,每年到七股度冬的黑面琵鷺已多達八百多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黑面琵鷺台灣主要棲息地】
台灣是全球黑面琵鷺的最大度冬棲息地,其中又以台南七股曾文溪口溼地,以及遭到科技工業區切割為三塊的四草溼地最為重要,在這裡度冬的黑琵數量占全球總數一半以上。
一九八七年起,這片土地曾數次規畫開發為鋼鐵、石化工業區和綜合遊樂區,直到二○○六年經濟部退回濱南開發案、二○○九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才終於讓延續多年的爭議落幕。
[Not a valid template]↑ 黑琵白天時大多在休息,下午三點左右開始理羽,偶爾還會洗澡滌羽、清除寄生蟲。等一切都打理好,便展開夜間覓食活動。
[Not a valid template]↑ 羽衣輕揚,黑面舞者紗影飄逸,悠然穿行林野之間。
[Not a valid template]↑ 冬盡春來,南風送暖,成年的黑面琵鷺也已逐漸換上繁殖羽,頃刻間一呼群應振翅而起,帶著蓄養一冬的精神北返。
[Not a valid template]↑ 夕陽下,七股溼地的暮色如此美好,彷彿是大自然給予黑面琵鷺的一則應許。這一切能否延續下去,只在人們一念之間。~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