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牧民(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從香港起飛的班機在午夜之後降落達卡(Dhaka)的沙阿賈拉勒國際機場。在申辦落地簽證的櫃檯前,四、五個官員一邊顧自輕鬆聊天、一邊慢條斯理地將旅客資料謄寫在簿子上,無視於眼前一排已經疲憊不堪,急著想趕快辦好入境手續的各國旅客們。幾個明顯來自中國的中年勞工,手上拿著護照和入境表格,卻因看不懂英文而焦急地找能說中文的人幫忙。
移民官員桌前的指示牌,除了原本的英文與孟加拉文之外,還加上幾個歪歪斜斜手寫的中文字,卻是無濟於事。偌大的機場大廳竟然也出現了幾個中文招牌,仔細一瞧,竟然是中國企業招攬前來孟加拉旅遊兼投資的廣告看板,看來中國正在挾著其巨大的政經影響力,全面進入南亞這個成長最快、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
孟加拉土地面積十四萬八千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四倍大,但人口數量卻高達一億五千萬,排名全球第八。由於地狹人稠,加上地勢低窪多水患,給人的印象一直與貧窮脫不了關係。但也因為人口眾多,又缺乏自然資源,為了求生存所激發出來的發展潛力讓人印象深刻。近年來因為工資低廉(人均GDP只有一千四百美元),加上歐盟、加拿大等國給予其紡織品輸出免稅優惠(GSP),因此快速躍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紡織品輸出國,幾乎所有國際主要品牌都在此下單採購。
單靠紡織品、鞋類等加工出口,孟加拉就能養活數千萬勞工,並且年年保持百分之六以上的經濟成長率。一九九○年代開發的八個加工出口區早已不敷使用,因此孟加拉政府正在著手開發一百個新的工業園區,希望能夠吸納更多外商的投資,讓孟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基地。不過就在孟加拉試圖擺脫貧窮、全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另一場強權的勢力競逐已經悄悄在此地上演,這場賽局的主角正是當今全球快速崛起的兩個新強權:中國和印度。
從戰火誕生的國度
孟加拉是一九七一年從巴基斯坦分裂出來的新國家。在此之前,此地稱為「東巴基斯坦」,與現今的巴基斯坦同屬一國,不過當時東西兩邊國土相隔一千七百公里,雙方除了共同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之外,語言、文化、歷史經驗都不相同,一直處於貌合神離的情況。一九七○年十二月,巴基斯坦舉行大選,主張孟加拉獨立的「孟加拉人民聯盟」(Bangladesh Awami League)贏得多數席次,取得組閣權。不過巴基斯坦政界擔心一旦讓其執政,將會逐步推動獨立進程,因此希望以談判方式說服其不要讓東巴分離出去。
不料三個月後談判破裂,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在群眾壓力下倉促宣布獨立,巴基斯坦軍方出兵干涉,引發東巴基斯坦境內大規模動亂與難民潮。此時印度立刻伸出援手,大舉派兵進入東巴基斯坦境內支持獨立軍,是為印巴第三次戰爭。戰事持續到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印軍包圍達卡,巴基斯坦駐軍無條件投降,承認孟加拉正式獨立建國。被巴基斯坦政府以「叛國罪」逮捕的穆吉布‧拉赫曼,在步出監獄後立刻就任成為首任總統。
孟加拉獨立初期政治極為不穩定,首任總統穆吉布‧拉赫曼及其家人在一九七五年軍方發動的一場政變中遭到殺害,只有長女哈西娜(Sheikh Hasina Wazed)因人在國外倖免於難。繼任總統的軍事強人齊亞‧拉赫曼(Zia Rahman)也在一九八一年遭到暗殺身亡。次年艾爾沙德將軍(Hussain Mohammad Ershad)發動政變上台,並施以鐵腕統治繼續主宰孟國政局。直到一九九○年間,軍政府才在各方壓力下交出政權,同意舉行民主選舉。
接下來的二十餘年,孟加拉政壇大致是由哈西娜所領導的「孟加拉人民聯盟」與卡莉達‧齊亞(Khaleda Zia,齊亞‧拉赫曼遺孀)所領導的「孟加拉民族主義黨」(Bangladesh Nationalist Party)交替執政。不過民主化的過程並不順利,無論是哈西娜還是卡莉達,只要一上台執政就指責對方貪汙違法,甚至將之逮捕入獄,此外一九九六年與二○○七年還分別出現兩次不成功的政變,二○○九年初甚至還發生過軍隊譁變。
過去九年來,孟加拉一直是由哈西娜領導的「孟加拉人民聯盟」執政。走在首都達卡街頭,到處都是她與父親穆吉布‧拉赫曼照片的大型看板,似乎她的政權合法性很大一部分仍然來自人民對建國之父的懷念,而非自己的政績。
親印還是親中?
印度在孟加拉創建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當時印度認定介入孟加拉獨立戰爭不僅是為了減輕因大量難民湧入國境所造成的負擔,也是為了消除巴國長期對印度構成安全威脅的必然策略。因此在孟加拉獨立後,印孟兩國領袖立刻簽訂友好合作與和平條約;印度也在本身並不富裕的情況下,慷慨地對這個新獨立的鄰國提供鉅額經濟援助。現任總理哈西娜在其父親遭暗殺之後流亡印度並受到印度政府庇護,因此在執政後,其外交政策比較傾向於和印度交好,印度各界也認為哈西娜執政對兩國關係比較有利。
另一方面,卡莉達執政期間對中國比較友好,主要是因為孟加拉在建國初期並未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北京傳統上支持巴基斯坦,因此在孟加拉獨立之後保持觀望態度不願承認),直到一九七七年總統齊亞.拉赫曼訪問中國之後兩國才正式建交,其任內更規畫出「親中遠印」的外交政策。也因為這層關係,北京一直將卡莉達視為中國的好友。
在哈西娜二○○九年第二度執政以來,印孟關係之發展似乎不如外界想像順遂。她一開始希望印度能出資協助開發南部的吉大港(Chittagong),在印度婉拒後,她在二○一○年三月飛往昆明,與中國政府簽訂一項共同開發吉大港的意向書,中國也同意參與建設一條從吉大港經緬甸連接到昆明的公路。哈西娜政府積極向中國尋求協助的作為頗讓印度感到憂慮,因為如果此計畫成功,中國就可以從雲南打開一條到孟加拉灣的通路,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托特港連成一線,完成對印度的戰略包圍。
因此在二○一四年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上台後,立刻改變態度積極改善與孟加拉的關係。在二○一五年六月訪問孟加拉的行程中,莫迪與哈西娜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包括讓印度貨輪可以使用吉大港。也就在莫迪訪問三週後,孟加拉政府宣布將接受由日本投資建設的瑪塔巴里(Matarbari)深水港工程,並暫緩原訂由中國建設的Sonadia港工程(兩地相隔二十五公里)。日本打敗中國成為孟加拉港口建設的主要承建者,莫迪似乎扮演了關鍵的遊說角色。
為了扭轉劣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一六年十月正式訪問孟加拉。作為三十年來首度來訪的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在短短兩天旋風式行程中與孟國政府簽訂了二十七項雙邊合作計畫,涵蓋能源、資訊、海洋、農業、水利、防災、氣候變遷等領域,另外提供二百四十億美元貸款與投資計畫。這是孟加拉史上金額最高的雙邊合作計畫,徹底改變孟國過去對印度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依賴,讓中國躍升成為最大的外援國。哈西娜則表示願意在亞投行(AIIB)的架構內展開合作,也樂意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並支持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
在二○一七年一月下旬首次走訪首都達卡時,發現這裡許多菁英仍在談論幾個月前的習近平之行,甚至不少人認為中國這種以威權體制來帶動經濟成長的發展模式對孟加拉頗有吸引力。雖然昆明—吉大港公路計畫到目前仍然還在規畫階段,但是許多孟加拉政治菁英都對這個計畫的前景表示樂觀。「只要緬甸方面同意,中緬孟國際公路一定蓋得起來」。曾任商務部長與教育部長、現任孟加拉智庫PPRC主席的拉赫曼(H. Z. Rahman)博士如此說到。孟加拉最大非政府組織「BRAC」的項目主任達斯(M. Das)也認為:中國最大的特點是願意拿出資源(貸款、援助)給孟加拉,印度則是口惠而實不至。
不過也有孟國學者認為中國並非真的給錢,例如習近平所承諾的二百四十億美元其實是長期投入的總金額,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會由中國自己賺走,例如派遣勞工過來而非聘請本地人,一位台商估計在此地工作的中國人已經從前兩年的三至四萬激增到現在的八萬人。
「近年來中國公司非常積極搶標孟加拉的各類基礎工程,其所開出的低價讓其他國家根本無法競爭,因此多數計畫都被中國拿走,但是這些企業算得很精,各類原料如鋼筋水泥等,甚至技術工人都從中國引進,因此不僅成本低廉,而且錢都是中國人自己賺走。」專研水利工程的孟加拉BRAC大學榮譽教授尼沙(Ainun Nishat)如此說道。尼沙教授過去曾經建造過孟加拉國內許多橋梁基礎建設,他表示中國公司在此地的活動非常積極,不僅擅長低價搶標,而且會在計畫開始前就做好各類調查工作。他表示孟加拉政府計畫在南部的Biara地區興建第三座深水港,雖然離正式招標時間仍久,但目前已經有三家中國公司在現地進行探勘。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孟加拉小檔案】
[Not a valid template]↑ 點擊圖片放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下班時間的達卡舊市區。達卡為孟加拉首都,也是該國經濟中心。(攝影/Junhee Jang)
[Not a valid template]↑ 吉大港是孟加拉最大港口,也是第二大城市,中國預計建設公路連接吉大港與昆明。(圖片/達志影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孟加拉人口密度非常高,同時基礎建設也不足,在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下,雙方於二○一七年六月簽訂三千三百萬美元的鐵路建設合約,十二月又再簽訂另一筆十五點四五億美元合約,將建設新的鐵路線並改善既有的交通建設。(圖片/age footstock / Alamy Stock Photo)
[Not a valid template]↑ 達卡市區位於恆河三角洲的布里甘加河河畔,每逢印度洋熱帶氣旋侵擾,常造成大量災害。(攝影/朱章麟)
[Not a valid template]↑ 單靠紡織品、鞋類等加工出口,孟加拉就能養活數千萬名勞工,經濟成長率百分之六以上,為全球紡織品加工生產重鎮。 (圖片/達志影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