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與陸】進行中的兩岸大戲 三部曲──暗潮洶湧


歷史上,彈丸台灣對碩大中國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從未像現在這樣突出
中國出口前三大由台資企業包辦
二○○四年廈門一處興建中的商場工地
還以「統一台灣」做宣傳!
中國沿海城市,到處飄蕩著台灣的身影
但別忘了,這是在戰爭陰影下,開創的時代進行曲
如此特殊的「島」與「陸」的關係
是世界史上少見的歷史圖像……

撰文/陳宏合(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杜志剛(經典雜誌攝影)

像這是怎樣的歷史圖像──台灣的住民與祖先主要來自對岸的中國,他們經過四百年胼手胝足打拚,一度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創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更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其昔日祖國不斷以武力威脅,但他們卻還能(敢)頂著砲火威脅,前仆後繼,以一小島之力,大舉前進並反饋昔日的祖國。

歷史種下的性格

自從一九八七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兩岸恢復交流以來,由上海、蘇州與杭州構成的大上海地區,已取代廣東、福建兩省,成為台灣廠商在中國最熱門、最大的投資地區,並且是最多台灣人在中國工作與定居的地方。

越來越多的台商把大上海地區當作第二故鄉。其中,從「繁華的」上海到「科技的」蘇州,這短短一百多公里路,簇集了松江、吳江、昆山、蘇州等台商轆集的工業園區,這段路程現被台商形容為「猶如台北到新竹」。

從上海驅車前往蘇州工業園區拜訪台商時,在遠處就望見園區的入口處各國旗幟飄揚。但到了入口處,左看右看,連香港紫荊旗都隨風飄蕩,獨不見任何代表台灣的旗幟,更別說是國旗。

中國刻意不升上我國的國旗,造成「萬國旗幟獨不見台灣旗揚」,無疑地正是這五十多年來兩岸關係最佳寫照。

當前的台灣「在」唐山,不僅獨缺台灣旗,中國還在華南地區部署超過五百枚的導彈對準台灣,隨時準備以武力攻台。儘管如此,台灣人仍如燈蛾湧入中國。

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這樣的景況。明鄭時期,兩岸也是軍事對峙,盤據金門與廈門的鄭氏王朝,仍然透過設在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山五商」,以及設在廈門的「海五商」,潛入中國大陸大做生意。

到了日治時代,兩岸也是處於軍事對峙,但台商仍然無懼砲火威脅前進中國。所不同的是,日治時代,台灣人主要是隨著入侵者(日本)的砲火進入中國;但是現在砲口轉向了:中國以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台文攻武嚇,缺乏政府做後盾的台商,其在中國的經濟、生活與文化的表現,及其對中國反饋,卻遠遠超過明鄭時期與日治時代的成就,並成為在中國發展最成功的外資企業。

從關門到開門

一九八七年,對台海兩岸而言,是至為關鍵的年代。當時,兩岸在金門戰役後,隔閡已近四十年,許多老榮民在中國的親族已漸年邁病危,儘管當時台灣仍信奉「漢賊不兩立」政策,但故總統蔣經國基於人道考量,決定開放老榮民返鄉探親。

當時,台灣正式打開通往中國之門後,掀起一股「中國熱」。中國政府見機不可失,不但對台商大開方便之門,更卯力拉攏台灣各行各業到「祖國」進行交流。

我們在蘇州採訪時,看見當地電視正在播出幾年前在台灣轟動一時的《飛龍在天》電視劇。所謂「橘逾淮則為枳」,《飛龍在天》這齣台語劇,竟然是用「北京話」播出。

台灣的演藝歌唱事業、消費、餐飲與流行文化,其實也在當時搭上這股西進的中國熱。那時,許多台灣人開始返回中國祖籍地尋根祭祖,台灣學子也登陸中國求學。政治人物如陳水扁也在一九九○年到中國參訪,這是陳水扁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中國訪問(〈兩岸大事紀〉,詳見附表)。

一九九二年,安徽水患澤國千里,台灣【慈濟基金會】的全球救災行動,也從世界各地擴展到中國地區。慈濟「大愛無國界」的愛心與行動,多年來一直深獲中國人民的肯定。(慈濟中國賑災,詳見《經典雜誌》第六十九期)。

一九九○年代中國經濟快速起飛,台語歌曲《愛拚才會贏》從台灣、東南亞紅到中國,不只台商愛聽、愛唱,中國人民也一樣,連新疆和黑龍江都聽得到。這首歌不但是當年在異地打拚的台商,其鄉愁的最佳解藥;同時也正好給予汲汲於發展經濟的中國人民,一劑強心針。這首歌詞中的「打拚」二個字,也因此走紅全中國,並從當時的「流行語」,變成現在的「習慣用語」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華碩有能力動員數萬員工參與公司運動會,也有辦法利用中國勞工創造巨額企業利潤,但它卻如多數台資企業,難以贏得當地人的心。
[Not a valid template]↑ 「昔日的技術勞工,未來的創業主力」,許多在台資企業工作的勞工,深切期盼日後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