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門牌樓上大紅燈籠高高掛
一九四五年,這裏的主人原是蔣介石
當中國陶醉於告別百年次殖民地悲情時
這卻是台灣另一個悲情的開始
兩岸首度出現的「台灣進唐山」風潮,也就此嘎然而止
當毛澤東入主北京城時,則是兩岸另一個黑暗期的開始
但這也是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的時刻
又是在美國的介入下,兩岸互動曙光乍現……
撰文/陳宏合(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杜志剛(經典雜誌攝影)
「快走!快走!快回去台灣!」
坤德公司董事長郭林碧蓮說:「一九四五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時,我正在蘇州的日本總領事館當祕書,透過收音機,第一時間同步收聽到這項消息。當時日本總領事館人員,要我們台灣人趕緊先逃到上海,再搭船逃回台灣。」
「勝利的悲情」與「悲情的勝利」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消息傳到中國的那一刻,也就是歷史上首度出現的台灣進唐山「首部曲」的終結日。在日治時代隨著日本到中國的台灣人,受到當時中國高漲的排日運動的影響,開始拚命逃回台灣,來不及逃回台灣的人,則受到當地人排擠與迫害。
一六八三年,清朝以武力占領台灣後,也立即把在荷蘭、明鄭時期到台灣開墾的移民(第一批唐山過台灣子民),遷回中國祖籍地;想不到二百多年後,歷史重演,日治時代遷移到中國的台灣人(第一批「台灣進唐山」的子民),也遭受同樣的命運,被迫回歸原鄉。
「當時,蘇州往上海的鐵路,人都擠不上去;好不容易擠上去的,又被推下去,火車上的人擠得像沙丁魚,動彈不得。」
郭林碧連說,雖然他們一家人並沒有在一九四五年馬上逃回台灣,但聽當時逃回台灣的人說,許多人逃到上海後,也顧不得家當細軟,趕緊搭「波波船」(小船)返台,船隻行經台灣海峽時,海浪滔天,而且那時是颱風季節,運氣差的遇到颱風,還會被吹到南方,漂流好幾天以後才能到台灣;當時在船上,許多人沒得吃,放聲大哭,跪地求天,都在求媽祖保佑……。
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對兩岸的台灣人來說,並不像過去教科書所說的一片全然的歡欣鼓舞,真實的狀況是憂喜參半。
對身處在中國大陸的台灣人來說,這不但是他們逃命的開始,國民政府將他們視為「漢奸」,開始查封他們在中國大陸的財產,並徹查他們是否有資敵(日本)行為,同時要求台灣人必須出具清白的證明,方可領回財產。許多台灣人雖無資敵,但因為害怕受到清算,不敢出面領回財產。
至於在台的台灣人,迎接國民政府軍隊後,卻不幸在一九四七年受到軍紀渙散的軍隊鎮壓與屠殺,而發生「二二八」歷史慘劇。
兩岸「關門」之戰
與此同時,這也是共產黨全面向國民政府發動反擊的時刻。抗戰勝利後,來不及逃回台灣的台灣人,最終還是因為國共戰爭而被迫離開中國大陸,只不過當時同船的,不只有逃難的台灣人,還多了躲避國共戰火的中國大陸人。
終於,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三時,毛澤東登上了北京天安門城樓,他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隨後下令所向披靡的新中國紅軍,對金門發動總攻擊,不料共軍竟然「全軍覆沒」,這是共產黨建軍史上頭一遭。
這一仗中國稱為「金門戰役」,台灣則稱為「古寧頭大捷」。正是這一仗,使得在各地逃竄的國民政府軍隊,得以獲得喘息的機會,趁機撤退到台灣。
但也就是這一仗讓海峽兩岸自此隔絕三十年。金門戰役失利後,共黨紅軍再也不敢對台澎金馬發動登陸攻擊,而改以隔岸砲擊。兩岸砲擊以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最為慘烈也最著名。
八二三砲戰並非單純國共交戰,當時美國曾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此時,毛澤東已經警覺到,若共軍拿下金馬,台灣的國民政府將僅剩下台灣與澎湖,則兩岸的國土與對峙範圍,將退回到日治時代;如此,將不僅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甚至形成一邊一國的國際關係。
此時,台灣的蔣介石政權,也深切體會這項問題的嚴重性。因此當美國強烈施壓台灣放棄金馬時,蔣介石即斷然拒絕。
此後,兩岸高層私下即有默契──共軍不強轟金馬,台灣也縮小對大陸沿海的砲擊範圍,成為「單打雙不打」的奇特戰爭型態。這場你來我往的形式戰爭,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九年元旦,中美兩國正式建交才停止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四百年來,廈門與台灣緊緊相扣,它曾經是先民渡海來台的重要港口,也是對台灣發動攻擊的重要據點。至今仍可在廈門沿岸,看見昔日的作戰工事。
[Not a valid template]↑ 廈門港口航道的兩岸,一邊是海上的鼓浪嶼,另一邊是廈門市中心。彈丸小島的鼓浪嶼,十八世紀以來,是閩南豪商雲集之處。它共日的風華,絶非今日對岸高樓林立的廈門市中心可以比擬。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