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與陸】台灣老港市 千帆過盡


接近海口的河道港灣裏,帆檣成帷
碼頭上販夫走卒摩肩擦踵
羅漢腳群聚著等待討生活的機會
而剛剛渡過黑水溝的新到移民
生怯地尋覓未來的方向
老港口曾是台灣的門戶與生命動脈
歷經了繁華和港運的衰落
如今又成為人們懷古與親近自然的福地

撰文/朱致賢(經典雜誌編輯)

個初春的午後,我們驅車翻越北港溪南岸的堤防,來到笨港水仙宮。這是一座位在河川行水區裏的廟宇,領我們前來的古笨港交趾陶工作室負責人謝東哲,指著屋簷下的鳥踏說:「民國七十八年韋恩颱風來的時候,北港溪水位暴漲,淹到簷下鳥踏的高度。廟裡泥塑的百年尊王神像,也因此被水溶壞了。」

大水沖倒龍王廟

水仙宮供奉的是大禹、屈原等水神,這可真是名符其實的大水沖倒龍王廟了。一名家住在廟旁的鄉親,見我們到這座香火稀淡的廟宇來參觀,立刻熱心而驕傲地介紹:「這可是台灣唯一列為二級古蹟的水仙宮喔,連台南的水仙宮都還只有三級。」

他指著宮門口的階梯和陛道說,原本階梯有五階,這是地位崇高的廟宇才享有的規制。可惜現在廟外的地面填得和廟一樣高,不太看得出來了。謝東哲說,古時候宮門臨著碼頭大街,街旁倉棧、店鋪林立,非常熱鬧。接著,他就和老鄉親對著現在空無一物的停車廣場比劃起來,討論古街原本的方位走向。

走進宮內,牆上一面石碑記載了重修笨港水仙宮的始末。這座廟宇最早建於清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遭洪水沖毀後在現址重建於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年),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又加以增建。

增建當時捐獻者人數既多,且廣泛地來自笨北港(今雲林北港)、舊南港(今嘉義新港鄉南港村)、新南港(今嘉義新港)和猴樹街(今嘉義朴子)等地。

後殿立著一面牌子,貼著幾張籤詩。走近一看,這是水仙宮在年初所占卜當地的港運、水路、生意、人口、五穀和六畜。這個遵循傳統的占卜,讓我們看見古時候人們最為關心的六件事情。耐人尋味的是,這裏早已經沒有港口,也無河運了。

當初笨港水仙宮並不是故意選在這麼偏僻冷清的河川地興建,而是由於北港溪數度改道,才把廟宇「擠」到這麼一個尷尬的位置來。河川的氾濫改道,影響的不只有一座廟宇,更改變了古笨港的命運。

台灣是一座海島,外人與之接觸必然自海岸開始。漢人「唐山過台灣」,強渡黑水溝移民墾殖,更是非得從港口上岸,進食休息、採買器物以後,才決定就地停留或者轉向內陸。

台灣地形特殊之處,在於山高水急,眾多水位變化無常的「荒溪」造成南北陸路交通的障礙。部分十六世紀晚期西方人所繪的地圖,甚至還誤將台灣畫成分開的三、四個小島,可見河川阻隔的程度。

河川難以跨越,形成陸路交通的障礙。因此陸運速度既慢,運費又比水運昂貴,加上盜賊搶劫的風險,使得人們對沿海港口的依賴更深。

在輪船出現之前,台灣沿岸航行受風信和地形影響甚大,因此南北之間的航行時間與成本,不見得比到大陸快捷低廉。此外,台灣各港的輸出貨品同質性高,也使得南北聯絡不如與大陸對渡來得頻繁。甚至曾發生過南部稻米豐收,大量運往大陸,而北部卻必須往廈門買米的狀況。

府城發展跟著碼頭跑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林玉茹說,這樣的環境,使得每個被河川分割的地區,往往自成以海港為中心的個別經濟圈。農產品以肩挑、車載或河港小舟向西往海港集中輸出,反過來大陸物資則由海港往東輸運銷售。

海港是區域的端點,也常是區域的重心,匯聚了最巨大的能量。因此港口市鎮的重心,勢不可免地隨著碼頭位置的改變而轉移。區域的發展,也會隨著港口的興衰而改變其軸心。

台南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灣老港市。當荷蘭人在一六二四年來此經營時,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以西仍是汪洋一片的台江內海,而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所在地是一鯤身沙洲島。船隻主要停泊在熱蘭遮城,此地發展出一個小小的街市,也就是今天的安平老街區。 明鄭時期,大量漢人移民湧入,造就了赤崁十字大街的繁榮。清中葉以後,台江內海迅速淤積,引發府城商人的危機意識,於是他們與官府合資,挖掘了五條運河通往城邊,形成了繁華一時的五條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笨港水仙宮的後殿龍柱上,掛著年初占卜的地方年度運勢。古人對「港運」、「水路」的重視,反映了北港過去作為一個港口曾有的繁榮。(攝影/杜志剛)
[Not a valid template]↑ 鹿港大天后宮前,進香團透過儀式表達對媽祖的崇敬。宗教不僅依靠信徒的虔誠,更需要經濟力量支持,因此老港市也多為台灣的信仰中心。(攝影/蕭耀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