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風景】鍾宸瑞 台灣原生魚類守護者

撰文/汪湘穎(經典雜誌實習撰述)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實習攝影)

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欲娶某,鮕鮐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日頭暗尋無路,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擷取自〈西北雨直直落〉

首耳熟能詳的台語童謠,相信大家多少在學校的音樂課、廣播電台或是家中長輩說古的時候聽過,有沒有發現這首歌裡面藏著祕密?詞中提到三隻:鯽仔魚(Carassius auratus)、鮕鮐兄(七星鱧,Channa asiatica)、土虱嫂(Clarias fuscus)為台灣原生特有種魚類,原本在農村社會裡隨處可見的牠們,隨著時代的變遷,其真面目在現代的社會幾乎已不復存在,只能憑著耆老的記憶與歌謠傳唱。

「你看!這是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這是馬口魚(Candidia barbata)!」似乎只在圖鑑與回憶出現的魚兒,在裕民國小的孩子口中發現了牠們的蹤跡,五年級學生林靜儀、周芊妤、吳曉芃熱情地向我介紹魚缸裡優游的魚類,當有認不出名字的時候,就立刻去解說牌上尋找答案。

這裡是擁有全台灣第一條「台灣原生魚類水生走廊」的裕民國小,第一眼所見就不由得驚呼,四十多種台灣原生魚類讓人興致盎然,或許你我從沒見過,漂亮的魚缸與美麗神祕的小魚,讓校園的一角熠熠生輝。

鍾宸瑞是新莊裕民國小的社會老師,同時也是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的創始者之一。二○○○年台北縣農業局推廣國中、小學校園養殖蓋斑鬥魚,原本興趣養殖熱帶魚類的鍾宸瑞受學校請託,開始學習養殖蓋斑鬥魚。

他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缺乏對於台灣原生魚類的知識,也回想起小時候住在內湖一帶,當時建設仍未發達,四周都是稻田,水生動物隨處可見,垂釣是與兒時玩伴最好的娛樂方式。

但是隨著都市變遷,原先的埤塘與溼地皆填地蓋房子,讓鍾宸瑞驚覺,魚兒與其他候鳥、蝴蝶、昆蟲不同,當棲地被破壞後如果重建得宜,後者仍可能重現生機,魚則是棲地一旦消失,便不復存在。

魚與熊掌 難以兼得?

台灣原生魚類絕種危機之一是棲地的破壞,上游的農業行為造成土層滑落、使用農藥汙染水源;中游水泥化工程太多,截彎取直把魚類賴以為生的水生植物清潔乾淨;下游的廢水汙染嚴重。

鍾宸瑞嘆息,復育魚類其實很簡單,大部分的原生魚類只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重新建立起族群網,「但是破壞的速度總是太快,我不敢說我在復育,我在做的事情只能保種。」

台灣原生魚類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溼地、埤塘型,政府少有生態地的保存、研究,處境相當危險,好在這種類型的魚類耐寒耐熱,適合一般的校園、社區生存;第二種是溪流型,由於政府會封溪,所以魚類保存較為完善,這種魚類對於水質的要求較高,一般民眾不容易飼養。

目前台灣原生瀕臨絕種最嚴重的魚類為菊池氏細鯽(Aphyocypris kikuchii)、青魚(Oryzias latipes)、以及史尼氏小(Puntius snyderi)。

菊池氏細鯽是生長在水田內的生物,牠的危機在於人類對於土地的運用,會將水池陸化作別的用途;青魚是素食者、卵生,與日治時期引進用來消滅孑孓的大肚魚的棲地不僅重複,且後者還是肉食、胎生,當幼魚出生時就有覓食的能力,可以將還未孵化的青魚卵食用,久而久之,青魚就漸漸消失在池塘中;史尼氏小是因為外來種的入侵,壓縮了生存空間。

政府目前未將這三種魚列入保育類動物,學者仍在做研究調查。而列入保育類的動物,法律規範一般民眾不可以碰觸,但弔詭的是,政府卻帶頭做工程破壞棲地,在施工場所雖有告示牌公告保育魚類,卻未有積極的作為,讓保育人士只能另想辦法補救。鍾宸瑞趕在原生魚類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前,將復育出來的魚放入學校的生態池保種。

復育蓋斑鬥魚的過程中,鍾宸瑞透過網路、朋友的牽引下,讓許多有志之士聚集在一起,二○一一年通過政府的核准,成立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

目前主打校園生態教育,台北市中正高中、新北市裕民國小、桃園市楊梅高中、台中市大雅國小是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在全台的各縣市復育據點,未來會持續招收有熱忱的老師加入行列,擴散原生魚類的分布。

過程中不乏主動幫忙的人,但也囊括五分鐘熱度、慕名而來的人,鍾宸瑞初期皆不疑有他,認為對方應該也是志同道合的魚類保育者,便告知復育的地點及魚種,但是結果總是不如預期,暴露的棲地時常慘遭破壞,所以之後便不再透露。

「遇到這種事情也沒有辦法了,因為保育魚類需要投入很多時間、精力,甚至金錢,背後因素很多,許多成員也中途退出,」鍾宸瑞說,「所以有熱情最重要。」

桃園大溪豆腐「傳貴」業者王美玲與鍾宸瑞認識多年,了解箇中艱辛:「我曾經問鍾老師花這麼多時間在復育魚,哪有時間陪老婆、小孩啊?他就開玩笑地跟我說:『當然沒什麼時間陪伴啊,老婆都差點拿離婚協議書了!』所以家人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啊!」

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大家保育魚的心都是一樣的,但是一些觀念的不同,有時也會有爭到面紅耳赤的時候,就是多溝通、多討論。」

由於台灣地形的分割性,光是特有種就有四十多種,而且還會隨著研究持續增加。但目前已在野外建立族群的「外來強勢種」或「外來入侵種」也有約四十多種,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最容易被誤認為是台灣原生魚類。

除此之外,北、中、南、東各有不同種的原生魚類分布,但是人為因素的錯置,導致許多只應出現在南部的原生魚類出現在北部。

以西部為例,區域性較強的高身魚(Onychostoma alticorpus)以及何氏棘(Spinibarbus hollandi),只會出現在台東、高雄上游一帶,卻出現在台灣中、北部的河裡,並已建立族群。即便牠們是台灣的原生魚類,卻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棲地,壓縮原生住民的棲息空間,被稱為「台灣原生外來種」。

做田野調查只能靠風聲與土法煉鋼的方式,這是由於原生魚的文獻與研究並不多,從高山森林到低地池塘,從人聲鼎沸的城市到人煙罕至的荒郊野外,只要一點風吹草動,協會成員都會奮不顧身地前往,曾因不熟悉地形而跌入水池,讓活動有一定的危險性存在。鍾宸瑞聳聳肩地表示:「別人都說我們是一群笨蛋,但我只擔心來不及救魚。」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鍾宸瑞訓練「台灣原生魚類小天使」社團學生成為獨當一面的解說員。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原生魚類少具經濟價值且外型不夠亮麗而未受重視。菊池氏細鯽因人為因素而瀕臨絕種,目前仍未被政府納入保育類動物。
[Not a valid template]↑ 裕民國小的牆壁布滿各屆畢業生的作品,供路過的行人欣賞,不僅美化了校園,也將原生魚類帶入人們的生活中。保育知識與不同科目做結合,儼然成為教學大特色。
[Not a valid template]↑ 鍾宸瑞與陳華傑合作,花費五年將校內生態池改造成原生魚的生存環境,期許能成為保種與教育的基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