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杜牧是唐朝的大詩人,他浪漫,但也悲壯。他生值晚唐,盛世已暮,動亂乍起,因此,他對過往的大唐天威有著無限的懷思,對政局日頹,世風日下,也有無限的落寞。他有時借酒消愁,有時又壯志思飛。他的詩,懷古述志,令人興嘆,抒情寫景,令人嚮往,不僅當時的人爭相傳誦,就是千餘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吟詠不斷,品賞不已。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這是杜牧荒唐的十年,也是意志消沉的十年,是鬱鬱寡歡的十年,也是潦倒落魄的十年。他借酒麻醉自己,又在青樓中沉迷,但揚州夢醒,又有無限的悔恨,悔恨自己的頹廢,悔恨家國盛況不再,悔恨奸佞當道,而自己又無能為力。這是詩人的無奈,也是詩人對社會日漸衰敗的情緒反射。
杜牧另一首千古佳作《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是曲名,是中國南北朝時陳後主與群臣,無視國之將亡,政權欲墜,仍然為歡作樂,歌唱《玉樹後庭花》靡靡之音。杜牧所處的年代,朝野暮氣沉沉,社會卻頹靡成風,秦淮河畔,酒家處處,醇酒美女,歌舞笑聲,不絕於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人發自內心的慨歎,似乎已警覺到唐朝氣數將盡了。
儘管杜牧的詩作千古傳唱,儘管晚唐社會已到了人心浮動的地步,儘管他「抒懷詠志」的詩作,讓人心有戚戚,但我還是喜歡他那首不關時局,無涉政治的《秋夕》七言絕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在秋夜,大地顯得異常寧靜,也只有在寧靜的深夜裡,我們才能反思人性,才能欣賞天地間的大美與人世間的真情。
秋夜本來就極富詩意,本來就容易引人遐思。在萬籟俱寂,繁星閃爍,秋高氣爽的晚上,繡房裡銀白一樣的燭光冷冷地照映在繪有圖畫的屏風上。一位花樣年華的姑娘,拿著輕羅製成的小扇,追撲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仰望夜空,遠眺大地,四周幽暗,在夜色朦朧中秋意漸濃了。此時天涼如水,草木俱息,只有閃閃發光的螢火蟲,招朋引伴,在草叢中跳躍飛舞著,一閃一息的光芒,似乎和天上的繁星相互呼應,這時撲螢的伊人,玩興盡了,體態也累了,她坐下來凝視著明亮的牛郎織女星,享受著秋夕的清涼與眾星拱月的美景,憧憬著那牛郎織女堅貞愛情的古老傳說,此情此景,詩意十足,意境高遠,難怪會讓人千古傳誦。
《秋夕》這首詩我們固然欣賞它寫景清晰,寫情細膩,有靜態之美,也有動態之趣,但最重要的是詩人將天地人之間的那種自然而然的和諧之美,表達得淋漓盡致,那種幽遠深邃的意境;那種人與大自然渾然結合在一起的景象,讓人有「何似在人間」的感覺,只要吟詠再三,就是一種文詞上的享受;只要心領神會,就是一種意境上的饗宴。
曾幾何時,夜空上的繁星依舊,深秋夜晚仍然天涼如水,可惜「秋夕」的景象與意境已不再,現在許多人再也看不到天上的繁星了,螢火蟲在許多地方也已消聲匿跡了,更談不上「輕羅小扇撲流螢」的樂趣了。「銀燭秋光」的冷冽,已被燈紅酒綠的燈光取代,「銀燭秋光冷畫屏」的詩意蕩然無存了。現代的人再也不傳述牛郎織女星的傳奇,也不再談論那段淒美纏綿的愛情故事。「光害」就是讓滿天星斗黯然,讓人類的生活品味變得單調與淺薄的罪魁禍首。
詩樣的「秋夕」飽受「光害」的摧殘,迷樣的夜晚,在通明燈火的照射下,不僅讓夜空失色,也讓夜行動物的活動亂了步調,讓各類植物的光合作用亂了秩序,而人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理機制也變得雜亂無章,包括人類在內的大自然生態受到史無前例的威脅與戕害了,據說,許多夜行動物因此已面臨滅絕的危機了。
讀了杜牧的《秋夕》,再讀李白《憶秦娥》的懷古詞句,對照今古之情,更有著一股「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的感傷。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橋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的這首小令,清幽秀美中,透露出雄奇壯闊的意境,所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譽之為「獨有千古」。讓我們把李白詞句上的靜態意象,化作一幕幕出現在眼前的動感具象:當美人夢斷秦樓,月下簫聲悲咽,橋畔垂柳依依,灞橋淒迷傷別,此時此刻,人因情而感傷,情因景而悲切。昔日咸陽古道,而今音塵渺寂,西風殘照下的古老漢家陵闕,雄渾依舊,氣勢不再,寂寥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思古幽情,「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無常慨嘆不斷湧現。如今往昔景物在科技的推波助瀾下,已快速離我們遠去了,我們除了無比惆悵之外,也有諸多的無奈,從古詩詞的賞析中,我們或許還能找回些簡樸生活的片段,拾回些人與大自然共生的嚮往與記憶。
人類的物質文明固然無法逆轉,但我們仍然可以作必要的調整與修正,讓人與大自然之間能達到更大的和諧與共生,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樂趣,「坐看牽牛織女星」的權利,應該是現代人最起碼、最卑微的要求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