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風景】守護森林的布農勇士 阿力曼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你而言,森林的價值是什麼?

對五十四歲的布農族人阿力曼來說,位於台東縣延平鄉鸞山部落、全台中低海拔碩果僅存的完整楠榕混生林帶,代表著孕育他家族故事與往日回憶的搖籃。無論是跟著長輩在深山裡學習狩獵,或拎著酒菜到舅舅的香蕉園裡閒話家常,都是他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即使成年後至外地求學與工作,他始終不曾忘記自己的根。當結實精幹的阿力曼站在榕樹林裡高聲報戰功時,彷彿向外界宣示,腳下這片土地,是他自信心的來源,堅不可摧。

鸞山部落坐落於都蘭山麓,布農族語為「Sazasa」,意即「甘蔗長得高、動物活躍、人活得很好的一塊地」。當地族人原居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內本鹿山區,日治時期政府大量剝削森林資源,將居民遷至兩、三百公尺的鸞山等部落,原本祖先熟悉的檜木和鐵杉等針葉林相,置換成氣根綿延不絕的白榕樹林,當氣根接觸地面就會吸收養分,長成子樹,盤根錯節至覆蓋整片土地,猶如巨人的腳,故被稱作「會走路的樹」(Vavakalun),在部落裡大大小小約有上千棵,如今成為吸睛景點。

其實,真正吸引遊客爭相造訪的原因,除了榕樹林的原始和完整性之外,更為了阿力曼傾家蕩產,保存這片土地的故事。

十二年前,有財團相中鸞山部落附近的榕樹林,打算開發成度假村,也有廟方想在這裡建靈骨塔,阿力曼不捨祖先安身立命的土地,不惜抵押房子和土地,向銀行貸了五百萬,加上四處奔波籌款,才從中攔截下這座約莫十甲的山林,並將部分範圍規畫成森林博物館,作為環境教育的場所。即使沒有網站或廣告,至今已吸引來自六十多個不同國家、將近二十萬人次造訪。

全台唯一森林博物館

這天,阿力曼一如往常地,在鸞山派出所旁,向集合群眾做行前說明。接下來,我們沿著197縣道轉入不知名的產業道路,行駛在導航系統上顯示一片空白的荒山野嶺,緊跟著阿力曼戲稱為「法拉利」的小貨車,繞過幾片碎石坡地,方才抵達森林博物館。

這裡沒有大門和圍牆,也沒有突兀的招牌與設施,開放的空間裡僅有幾座以茅草、木頭和頁岩搭建成的布農家屋。從森林博物館一隅,可眺望鹿野高台、中央山脈及更遠方的內本鹿舊部落,卑南溪則橫越田野間,閃閃發亮。

為了保留最原始自然的森林樣貌,博物館堅持不安裝電力設施、不販售紀念品。由於不用電,這裡的飯菜皆以柴火烹煮,參加過夜行程的人還得自行生火煮飯。阿力曼強調:「來森林博物館不是為了享受,而是學習與環境共存。」

博物館採預約制,每日訪客總數不超過兩百人。比較特別的是,在預約的時候,阿力曼就會透過電子郵件寄送一份長達十二頁的資料,內容除了導覽行程、經營理念、入館須知如自備碗筷和嚴禁亂丟垃圾之外,還包含台灣自然資源和原住民文化的凋零危機,以及鸞山榕樹林的保育過程。

除了攀爬巨形榕樹和穿越兩塊大石牆中間留出的一線天等體驗活動之外,森林博物館更具濃厚的教育意味,不僅是生態知識,更包括生活與土地倫理。

入山前得先到祖靈屋進行簡單祭儀,離開前必須種下一棵樹苗,以表對山林的尊敬與感謝;中午用餐時刻,先生要幫太太、孩子要幫父母、主人要替傭人盛飯,阿力曼堅持,來到這裡先學做人,對人有禮貌、尊敬長輩、對人有同理心,才有可能尊重森林和大自然。誠如阿力曼所言:「我們在這裡不全然是為了觀光客,更是為了下一代,作個好的典範。」

特地從香港慕名前來的潘永樂有感而發地說:「香港沒有大自然,所以我很喜歡這裡的原住民保留土地與文化。」長期關注東部發展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藉著員工旅遊造訪森林博物館,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很肯定阿力曼的經營理念:「很多人問我們,你們這個(開發建設)也不要、那個也不要,那到底要什麼?我都會說,去看看森林博物館怎麼做的就好啦!」

台灣的林地開發一直是原住民心頭上的一道烙痕。從日本政府延續至國民政府的林業政策,造成大量的樹陸續消失。民國五十年代以後,西部移民來到鸞山一帶承租建屋、買賣森林資源,山老鼠猖獗,讓世代耕居於此的原住民十分不滿,曾多次向外界訴說家鄉危機卻求救無門。

「或許他們無法了解我們的『明白』,而我們也沒有足夠力量去影響公部門,最後就以森林博物館的模式,想喚醒大家認同。」阿力曼的哥哥王祖祥是阿力曼貸款時的連帶保證人,他一語道破奇幻名稱的辛酸寓意:「所謂會走路的樹,其實是暗喻樹都被搬走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台東縣鸞山部落森林博物館俯視花東縱谷,遼闊的視野縱深曾使財團覬覦在此地蓋度假村。
[Not a valid template]↑ 造訪森林博物館的遊客從攀爬盤根錯節的榕樹等活動中,認識這裡的生態、土地與文化的故事。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導覽活動結束後,阿力曼與部落年輕人檢討流程缺失。他鼓勵下一代一起為布農傳統文化發聲。
[Not a valid template]↑ 森林博物館的參訪行程結束前,遊客需共同種下一棵樹苗,以示對山林的回饋與感謝。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