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Theodore Kaye
菩提伽耶(Bodhgaya)市位於印度東北的比哈爾(Bihar)邦,城區圍繞著神聖的菩提樹,相傳兩千五百年前(公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即坐在此樹下悟道成佛。即使飽受乾旱、戰爭和強風摧殘,菩提樹的「後代」仍屹立於此。
摩訶菩提(Mahabodhi)寺是佛陀打坐四十九天後開悟之處,寺裡有尊佛陀雕像,雙腿盤坐,面朝東方,向著他當年背對菩提樹坐著冥想的地方。佛陀開悟後約兩百五十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這裡建寺,二○○二年該寺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寺廟高五十五公尺,十公里之外就可以看見。對於佛陀信徒和朝聖者如玄奘和法顯而言,菩提樹和摩訶菩提寺是佛教徒朝聖之路上,最重要的遺址。事實上,整個北印度都有佛陀的足跡和他身後留下的僧院,甚至「比哈爾」這個名字,都源自於「vihara」,意為「佛教僧院」。
參觀菩提樹四周的花園是很獨特的經驗,因為它滿布著佛陀開悟前後在此活動的神聖痕跡。寺廟以北有塊突起的平台,上面點綴著十八朵石刻蓮花,據說是佛陀在開悟後三週,有一次散步冥想時,隨其腳步一一綻放。此外,他曾經在一場暴風雨中,在附近一座湖畔沉思,並且受到湖裡的蛇王保護。這些神聖的遺址和聖壇,坐落於花樹與灌木叢之間,其上綴有陣陣鳥鳴聲。從鄰近城市中熙攘嘈雜的觀光景點進入寺廟時,都市的噪音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這片心靈淨土的祥和氛圍。
聚集在這個空間裡的人種極為多元,形成十分特殊的景象。一身白袍的斯里蘭卡朝聖者、身穿灰色僧服的韓國比丘尼、紋身的泰國森林僧人、披橘色袈裟的緬甸僧侶、穿黑衣的禪宗信徒,以及無所不在的藏民——無論世俗或修士,一路上五體投拜。信徒們吟唱、誦經、祈禱、掐捻念珠和繞行佛塔,進行儀式、獻上祭品、人們交換微笑,他們通常沒有共通語言,除了一個共同詞彙——「佛陀」。一群單純好奇的遊客穿插在信徒之中,他們來旁觀、體驗和拍照,不久後,正向的心念不自主地油然而生。
各國佛教徒先後在菩提伽耶建造了僧院與寺廟,每一座廟宇都反映出他們的血統及風格。當你走過菩提伽耶,穿梭在緬甸、不丹、柬埔寨、寮國、泰國、日本、中國、台灣、韓國、孟加拉和越南等風格迥異的佛塔時,可以強烈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國際化色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印度佛教興衰】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遠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喬達摩王子,目睹人世間生老病死,看清人世間榮華的虛幻,遂放下俗世的王位和妻、子,自二十九歲起出家修行。三十五歲時,他在菩提樹下悟得無上正覺,成為佛陀。他隨後前往印度北部等地教導佛法,佛教自此從印度發跡,多年後成為世界性宗教。
孔雀王朝歷代君王皆崇佛教而國力日益強大,尤其在阿育王的時代,佛教進入鼎盛時期。阿育王致力興佛,築佛塔八萬四千座,修精舍、厚供僧,佛教遂在古印度普及,其後再傳入中亞及東南亞。公元五世紀,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開始興建那爛陀寺,日後成為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
佛教雖在古印度歷經輝煌,影響擴及亞洲各地,但在印度本土卻逐漸式微。時至今日,佛教徒僅占印度總人口百分之零點八,而印度教徒則占百分之八十點五。印度佛教衰敗的原因不一,一種說法是,伊斯蘭教傳入,是佛教從印度次大陸幾近消失的主因。
公元六百二十二年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穆斯林開始向四方傳教,伊斯蘭教的勢力迅速擴張。百餘年後,公元七百五十年,當時被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已擴張到中亞,原信奉佛教的國家轉而改宗伊斯蘭教。
其後幾個世紀,穆斯林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北印度。由於佛教的教義和儀式與伊斯蘭教相差甚鉅,例如伊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佛教則到處樹立佛像,因此,佛教徒在穆斯林眼中成了「最邪惡的偶像崇拜者」。十二世紀末,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菩提迦耶遭戰火蹂躪,那爛陀寺被夷為平地,大量的佛教經典付之一炬,大批僧侶慘遭殺害。
不過,另有研究指出,伊斯蘭教入侵其實是最後一根稻草。古印度時期,佛教重視菁英式的學術思辨,且流行於貴族、富賈和官員間,因此與普羅大眾漸行漸遠。此外,自阿育王以降,由於僧侶因生活富裕而日漸墮落;連年大肆供養佛事導致國庫空虛;阿育王偏重佛教遭到其他宗教信徒忌妒,國王死後,國勢丕變,阿育王的子嗣不再尊崇佛教,僧徒因此遠走他鄉。
十九世紀下半葉起,印度佛教逐漸復甦。摩訶菩提學會從印度教教士手中取回摩訶菩提寺,並將佛骨安奉入寺。印度獨立後,部分大學成立佛教研究學系,加上開國元勳如安貝卡改信佛教,以及活佛達賴喇嘛避難印度,皆為佛教復興增添活水。
[Not a valid template]↑ 佛教朝聖者湧入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廣場,準備慶祝佛誕節。該寺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建造,二○○二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位於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相傳為佛陀開悟之處。寺廟高五十五公尺,十公里外即可看見。
[Not a valid template]↑ 各國佛教徒先後在菩提伽耶建寺,多元的建築風格反映出國際化色彩。朝聖者在此可參訪藏傳佛教的不丹寺。
[Not a valid template]↑ 由於去年這裡曾發生爆炸案,起因為當地佛教徒和穆斯林的宗教衝突,因此今年朝聖者和僧侶的晨間經行即名為「和平遊行」。其中安貝卡佛教徒占多數,他們皆出身賤民階級。全印度約有七百萬名安貝卡佛教徒。
[Not a valid template]↑ 印度當地的安貝卡佛教徒在夜晚點燈繞行摩訶菩提寺,都讓佛陀當年開悟的所在地,再度充滿虔誠光輝。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