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從《經典》第二期的蘭嶼與巴丹島的〈咫尺天涯覓芳鄰〉故事談起,到當地作家夏曼藍波安迷人深情的〈樹靈與耆老〉與〈再造一艘達悟船〉,另外張永仁的〈蘭嶼昆蟲現形記〉,還有「我們姓台灣」專題的〈蘭嶼角鴞〉。五年來,我們一路從地理、人文與生態,分別來逐步解讀那僅約四十五平方公里,孤懸在台東外海的小島。
而為什麼這個小島會如此吸引我們的注意?我想獨特是一個主因,除了人文上的獨特,連生態上也是獨特的。
究竟如何歸納蘭嶼的獨特呢?根據一段科學數據,讓人恍然大悟:蘭嶼與台灣共有而菲律賓未見的植物約有二十九屬;蘭嶼、菲律賓共有而台灣未見的約有三十二屬;而單獨蘭嶼特有的為二十六屬。換言之,蘭嶼的生物區系是深受台灣與菲律賓影響的,也因此蘭嶼島上的生態物種,有著明顯的過渡特色。
蘭嶼原來是一條臍帶,一道跳板,過渡著亞、澳之間的生態物種聯結,也甚而穿梭在數千年前南島語族的搬遷過程裏。因此,本期的封面專題終定名為「過渡蘭嶼」,我們嘗試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的整合、鋪排,展現出蘭嶼獨特的過渡性。
首先,邀輯了中研院劉小如研究員所主持的「蘭嶼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精華:結合了植物、昆蟲、鳥類、爬蟲等生物領域的研究專家,藉由他們對各生物體系間的長期研究,將焦點從原先點的研究擴大到蘭嶼森林生態全貌的探討。也因此,專題中所安排的各個子題,其實是環環相扣、因果相循的。
而同時,屏東科大的葉慶龍教授對於小蘭嶼的研究,邀編輯林乙華、攝影周元楷隨其登岸,為我們從蘭嶼過渡到小蘭嶼,初卸小蘭嶼的神祕面紗。再延續巴丹島與蘭嶼的故事,編輯陳世慧、攝影王嘉菲,也隨著蘭嶼巴丹農經交流團拜訪了巴丹島,記載天涯若比鄰的達悟人與伊巴丹人,從歷史的過渡到最新的交流經驗。
沒有島是孤島,以過渡來解讀蘭嶼,我們也同時發現,在過渡中,蘭嶼形成了它的獨特,也因為這個獨特,讓我們學習去認識,並學習如何去尊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